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端传媒 - 最新

首设以哈战争特别奖:世界新闻摄影奖2024 公布地区得奖作品

作者 难分
2024年4月3日 08:24

「我们要向报道以哈战争,特别在加沙的摄影师致敬,他们承受巨大的风险、创伤和个人损失。」

特约撰稿人难分

2024年度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亚洲组单张照片冠军,Mohammed Salem 《巴勒斯坦妇女拥抱姪女尸首》。
2024年度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亚洲组单张照片冠军,Mohammed Salem 《巴勒斯坦妇女拥抱姪女尸首》。

2024年度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于4月3日,各个地区组别冠军出炉。评审从来自130国家、3851位摄影师、提交61062份作品中,选出了30组地区得奖作品,全球总冠军将于4月18日公布。

照片分为“单张照片”、“图片故事”、“长期摄影计划”和“开放形式”4大种类;以非洲、亚洲、欧洲、北美及中美洲、南美洲、南东亚及大洋洲6个地区组别作赛,今年特设两项以哈战争特别奖。

评审团认为:“这两个奖项,反映了2023年以哈战争的严重性,平民遭受的极端苦难,其对全球政治的影响。每张照片虽然只展示了个人面对可怕袭击后的状况,但透过比对不同场景,观众可了解到战争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只是最小个人化的苦难。我们要向报道这场战争,特别在加沙的摄影师致敬,他们承受巨大的风险、创伤和个人损失。”

这两张得奖作品,分别是以色军《超新星音乐节现场后续情况》和《以色列空袭加沙》;而路透社摄影师 Mohammed Salem 《巴勒斯坦妇女拥抱姪女尸首》,也得到亚洲单张照片组别冠军,足见评审对于以哈战争的重视。

亚洲组评审代主席Elyor Nematov 形容这张照片:“当你看著这位女士,你看不到她的脸,然后有一秒钟你会代入她的处境:那提醒了相中人也可能是你,你也可能经历,这种在任何突衡中最可怕和最痛苦的时刻。”

比较直观的照片有土耳其地震中,一位父亲不肯放开埋在瓦砾下女儿的手。部分摄影师采用比较诗意的表达方式,例如拍摄乌克兰卡霍夫卡大坝被爆毁,社区被淹没,洪水淹盖一片牡丹花丛。

今届得奖作品也多了记录事情发生后续情况(aftermath)的照片,包括阿拉伯之春10多年后,突尼西亚青年人现在的处境。塔利班掌权3年后,阿富汗经济面临崩溃,一群孩子盯著母亲乞讨得来的苹果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得奖作品也有比较个人和私密的拍摄计划,例如患癌的中国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最后时光。分别有摄影师关注日本和马达加斯加失智症问题;另外,也有摄影师以完全虚构的手法,拍摄出《同性恋太空总署》。

去年11月大会宣布禁止AI作品参赛后,公开形式组别得奖者,多为混合媒体创作,例如乌克兰摄影师结合新闻摄影和个人日记的网站作品;美联社两位摄影师以照片、地图、法医证据拍摄跨大西洋偷渡故事的《飘流》;还有摄影师在实体照片上用颜料加工,反映对澳大利亚山火的恐惧。

【非洲组,单张照片,冠军】 Vincent Haiges 《战后归家》

2023年9月21日,衣索比亚(港:埃塞俄比亚),24岁的 Kibrom Berhane 在加入防卫军后,首次与母亲见面。摄: Vincent Haiges, Real 21
2023年9月21日,衣索比亚(港:埃塞俄比亚),24岁的 Kibrom Berhane 在加入防卫军后,首次与母亲见面。摄: Vincent Haiges, Real 21

自2020年起,政府军持续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爆发冲突,暴力席卷全国,直至2022年11月达成停火协议为止。 2021年初,在政府军袭撃他居住的村落后,Berhane 加入了隶属 TPLF 的武装部队提格雷防卫军。在和平协议达成的一个月前,他一直作战,直到受手榴弹所伤,失去了一只脚。 Berhane 落力重新投入日常生活,摄影师受他的启发,希望拍摄战争后续情况和可怕的后果。

【非洲组,图片故事,冠军】Lee-Ann Olwage 《Valim-babena》

2023年3月12日,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Dada Paul 与孙女Odliatemix 准备上教堂。他患上失智症11年之久,那时候人们都以为他疯了,或者把症状归于过度喝酒。只有女儿Fara 的想法不一样,持续照顾他。 摄:Lee-Ann Olwage, for GEO
2023年3月12日,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Dada Paul 与孙女Odliatemix 准备上教堂。他患上失智症11年之久,那时候人们都以为他疯了,或者把症状归于过度喝酒。只有女儿Fara 的想法不一样,持续照顾他。 摄:Lee-Ann Olwage, for GEO

在马达加斯加, 由于公众对失智症缺乏认识,当人们表现出失去记忆的症状,便会经常被污名化。多年以来,患有失智症、91岁、别称Dada Paul的Paul Rakotozandriny,被他的41岁的女儿Fara Rafaraniriana 长期照顾。这个故事展现出该国称为Valim-babena的原则--成年子女要帮助父母。摄影师采用富有尊严、亲密的手法,以另一个视角观看这个议题,让世界各地的家庭产生共鸣,也人们对抗非洲以冲突为核心的刻板印象。

【非洲组,长期摄影计划,冠军】Zied Ben Romdhane《出口》(The Escape)

2023年4月14日,突尼西亚,突尼斯市。高中生在西迪布赛义德海滩,庆祝校年完结。由于容易搭乘铁路抵达,这片沙滩是不同社会阶级的青年人聚会的热门地点。摄:Zied Ben Romdhane, Magnum Photos, Arab Fund for Arts and Culture, AIM LAB
2023年4月14日,突尼西亚,突尼斯市。高中生在西迪布赛义德海滩,庆祝校年完结。由于容易搭乘铁路抵达,这片沙滩是不同社会阶级的青年人聚会的热门地点。摄:Zied Ben Romdhane, Magnum Photos, Arab Fund for Arts and Culture, AIM LAB

在2011年突尼西亚的革命,引发了“阿拉伯之春”,为追求民主、社会正义、言论自由的突尼西亚青年人注希望。然而,接下来10年,政治动荡、持续的经济问题和政会不欲,对青年人的影响尤其大。突尼西亚超过40%人口,年纪介乎15-34之间。24岁以下的青年失业率达到40%。这个计划拍摄年青人的生活,希望引发更多讨论,令他们带来更好将来。

【非洲组,开放形式,冠军】Felipe Dana and Renata Brito《漂流》

《漂流》截图,摄:Felipe Dana and Renata Brito, 美联社
《漂流》截图,摄:Felipe Dana and Renata Brito, 美联社

2021年5月,加勒比海,多巴哥海岛,发现了一艘来自非洲西北部国家茅里塔尼亚的船只,船只载满死者。这些人到底是谁?他们为何会身处大西洋的另一边?两位影像记者尝试寻找答案,揭发了一个关于西非移民,先横越大西洋,再前往欧洲寻找机会的故事。这条通路愈来愈流行流行但非常危险,许多人永远无法登岸,他们的船在惊险的洋流中飘流,将这些“幽灵船”带到加勒比海。记者们收集法医证据,在三个大陆的消息来源帮助下,他们证明了一位男子 Alassane Sow 的身份,让他在西非马里的家人了结了心事。

【非洲组,优异奖】Arlette Bashizi《生还者》

2023年11月2日,衣索比亚,提格雷地区。32岁的Shila 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经营著一家美发沙龙。厄立特里亚士兵入侵她的城镇,在三个月内多次强奸她,让她怀孕并生下了一个男孩。她的其他孩子不知道她的母亲遭到了殴打,她不确定自己有足够勇气告诉孩子真相。摄:Arlette Bashizi,《华盛顿邮报》
2023年11月2日,衣索比亚,提格雷地区。32岁的Shila 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经营著一家美发沙龙。厄立特里亚士兵入侵她的城镇,在三个月内多次强奸她,让她怀孕并生下了一个男孩。她的其他孩子不知道她的母亲遭到了殴打,她不确定自己有足够勇气告诉孩子真相。摄:Arlette Bashizi,《华盛顿邮报》

2023年11月2日,衣索比亚,提格雷地区。32岁的Shila 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经营著一家美发沙龙。厄立特里亚士兵入侵她的城镇,在三个月内多次强奸她,让她怀孕并生下了一个男孩。她的其他孩子不知道她的母亲遭到了殴打,她不确定自己有足够勇气告诉孩子真相。摄:Arlette Bashizi,《华盛顿邮报》

【亚洲组,单张照片,冠军】Mohammed Salem 《巴勒斯坦妇女拥抱姪女尸首》

2023年10月17日,加沙,汗尤尼斯市,36岁的Inas Abu Maamar 拥抱 5岁姪女 Saly 的尸首。她与其他家人一起,在家中遭到以色列军队轰炸身亡。摄:Mohammed Salem, 路透社
2023年10月17日,加沙,汗尤尼斯市,36岁的Inas Abu Maamar 拥抱 5岁姪女 Saly 的尸首。她与其他家人一起,在家中遭到以色列军队轰炸身亡。摄:Mohammed Salem, 路透社

【亚洲组,图片故事,冠军】 Ebrahim Noroozi《崩溃边缘的阿富汗》(Afghanistan on the Edge)

2023年2月2日,阿富汗喀布尔,流离失所的人而设的难民营里,几位孩子双眼盯著母亲乞讨得来的苹果,紧紧不放。摄:Ebrahim Noroozi, 美联社
2023年2月2日,阿富汗喀布尔,流离失所的人而设的难民营里,几位孩子双眼盯著母亲乞讨得来的苹果,紧紧不放。摄:Ebrahim Noroozi, 美联社

自2021年8月,塔利班对阿富汗掌权后,饱受战争蹂躏、濒临崩溃的经济,持续受到国际援助撤离的影响。4年的旱灾和2次大地震加剧了这场危机。联合国估计有97%阿富汗人活在贫穷线以下,社会服务几乎不存在,因为战争、国家驱逐、而流离失所的人,超过600万人。评审认为,这个计划很有力量,以人为本,能诉说出危机之中的现实情况。

【亚洲组,长期摄影计划,冠军】Wang Naigong 《我依然在你身旁》(I Am Still With You)

2021年1月26日,辽宁,人们经常误以为Jiuer是三个女儿的姐姐。她说:“把时间光在美好的事物上,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摄:Wang Naigong
2021年1月26日,辽宁,人们经常误以为Jiuer是三个女儿的姐姐。她说:“把时间光在美好的事物上,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摄:Wang Naigong

这个拍摄计划,是个私人的视觉纪录,旨在探索家庭照片的概念。摄影师拍摄年轻母亲Jiuer的故事,她来自中国北方,有三个孩子。她在确诊癌症后,对生命最后的时光,感到更加理解和感激。她在进行手术前,邀请摄影师为她家人拍摄,在病情恶化后,让摄影师记录她与孩子相处的时刻。

【亚洲组,开放形式,冠军】Kazuhiko Matsumura 《心弦》

Masaharu坐在大厅中,周围是她太太Kimiko 和照顾者的照片。Kimiko与家人面对悲伤、失落、疲惫与孤立。摄: Kazuhiko Matsumura 《京都新闻》
Masaharu坐在大厅中,周围是她太太Kimiko 和照顾者的照片。Kimiko与家人面对悲伤、失落、疲惫与孤立。摄: Kazuhiko Matsumura 《京都新闻》

失智症是老年最主要的残障之一,日本人口老化问题严重,是世上患有失智症老年人口最高的国家之一,预计在2025年,将会有约700万人出现失智症状。评判认为,这个计划不但以独特方式将社会问题视觉化,也记录失智症患者的个人私密生活,他们与家人和照顾者的关系。

【亚洲组,优异奖】Zishaan A Latif《边缘》

2023年6月18日,印度下阿萨姆邦,孟加拉穆斯林村习惯每年洪水,他们乘坐社区船只,从雅鲁藏布江上,淤泥沉积形成的小沙洲岛屿查尔岛,前往大陆。他们以采炭和务农维生,面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边缘化。他们在风雨来临时,站在塑胶布下。摄:Zishaan A Latif
2023年6月18日,印度下阿萨姆邦,孟加拉穆斯林村习惯每年洪水,他们乘坐社区船只,从雅鲁藏布江上,淤泥沉积形成的小沙洲岛屿查尔岛,前往大陆。他们以采炭和务农维生,面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边缘化。他们在风雨来临时,站在塑胶布下。摄:Zishaan A Latif

【欧洲组,单张照片,冠军】Adem Altan 《父亲之痛》

2023年2月7日,土耳其,卡拉曼马拉斯市,Mesut Hançer 握住 15岁女儿Irmak的手。祖母的房子一场地震中倒塌,她于睡梦中丧生。摄:Adem Altan, 法新社
2023年2月7日,土耳其,卡拉曼马拉斯市,Mesut Hançer 握住 15岁女儿Irmak的手。祖母的房子一场地震中倒塌,她于睡梦中丧生。摄:Adem Altan, 法新社

2月6日4时17分,土耳其和叙利亚发生7.8级地震。连串地震之中,超过 55,000 人死亡,330万人失去家园。造成惨重伤亡的原因,包括建筑质量参差,有些是非法建筑,而且地震发生的时间较早,许多人正在睡觉。照片中女儿被埋在瓦砾堆中,父亲拒绝放手,情境让评审动容,认为照片描述了自然灾害和腐败造成的悲剧。

【欧洲组,图片故事,冠军】Johanna Maria Fritz《卡霍夫卡水坝:战争地区的水灾》

2023年6月7日,乌克兰,赫尔松,聂伯河一个岛上的牡丹丛被洪水淹没。由于该城市靠近战争前线,阻碍了重建工作。摄:Johanna Maria Fritz, Ostkreuz, for Die Zeit
2023年6月7日,乌克兰,赫尔松,聂伯河一个岛上的牡丹丛被洪水淹没。由于该城市靠近战争前线,阻碍了重建工作。摄:Johanna Maria Fritz, Ostkreuz, for Die Zeit

2023年6月6日,乌克兰东南部,俄罗斯控制的卡霍夫卡大坝,爆炸爆毁了水坝,第聂伯河下游赫尔松发生大规围洪水。国际媒体报导,大坝溃决导致17,500 间房屋被完全淹没,数百人死亡。乌克兰对事件进行了调查,向国际刑事法庭,提告俄罗斯生态灭绝的行为。评审认为,摄影师的手法揭示了,自然环境被武器化,对人们的影响。

【欧洲组,长期摄影计划,冠军】Daniel Chatard《无人之境》

2017年8月26日,德国,贝德堡市,示威者避开警察封锁,再次爬上公路,到达路轨。煤炭经铁路从巴赫矿场,运至三个发电厂。当地三个煤矿年产1亿吨煤炭。摄:Daniel Chatard
2017年8月26日,德国,贝德堡市,示威者避开警察封锁,再次爬上公路,到达路轨。煤炭经铁路从巴赫矿场,运至三个发电厂。当地三个煤矿年产1亿吨煤炭。摄:Daniel Chatard

欧洲企业将再生能源、食品生产新技术和循环经济,视为绿色转型的主要方向。联合国联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表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是世界有史以来,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对最大最普及的威胁。这促使欧盟制定了目标,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5%,2050年达至零排放。摄影师记录了为达至这些目标的创新科技。

【欧洲组,开放形式,冠军】Julia Kochetova《战争是个人的》

《战争是个人的》照片。摄:Julia Kochetova
《战争是个人的》照片。摄:Julia Kochetova

俄乌战争造成数以万计军人和平民伤亡,战事持续数月陷入僵局,可以未来没有任何和平迹象。新闻媒体利用统计数字地图,向观众跟进最新情况,但国际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其他地方。摄影师制作了个人网站,将新闻摄影和个人纪实形式的日记结合,向世界展示生活在战争中的日常现实。

【欧洲组,优异奖】 Rena Effendi 《Looking for Satyrus》

2023年8月8日,阿塞拜疆,纳希切万。俄罗斯昆虫学家 Dmitry Morgun 整理当地的蝴蝶品种。2017年Morgun 在靠近亚美尼亚边境的 Parağaçay 村附近成功采集到了 Satyrus effendi品种的蝴蝶。摄:Rena Effendi, VII Photo,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23年8月8日,阿塞拜疆,纳希切万。俄罗斯昆虫学家 Dmitry Morgun 整理当地的蝴蝶品种。2017年Morgun 在靠近亚美尼亚边境的 Parağaçay 村附近成功采集到了 Satyrus effendi品种的蝴蝶。摄:Rena Effendi, VII Photo,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北美及中美洲组,单张照片,冠军】Charles-Frédérick Ouellet 《魁北克消防队的一天》

2023年7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Theo Dagnaud 扫视地平线,确保消防员巡逻队已离开,他就可以将将该区域标记为“受控”。摄:Charles-Frédérick Ouellet, for The Globe and Mail, CALQ
2023年7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Theo Dagnaud 扫视地平线,确保消防员巡逻队已离开,他就可以将将该区域标记为“受控”。摄:Charles-Frédérick Ouellet, for The Globe and Mail, CALQ

2023年夏季,受高温和干燥影响,大型山火席卷加拿大,影响所有13个省和地区,魁北克省北部地区尤其严重。 创纪录的火灾季节开始得早,结束得晚,燃烧的地区比平常多了近三倍。评审认为,照片构图令人想起一座纪念碑,象征我们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持续失败,隐喻人类对面对危机时的集体傲慢。

【北美及中美洲组,图片故事,冠军】Jaime Rojo 《拯救帝王斑蝶》

2023年2月24日,墨西哥米却肯州,帝王斑蝶保护区内,蝴蝶在冷杉林中翩翩起舞。那里的山边是理想的越冬小气候。摄: Jaime Rojo, 《国家地理》
2023年2月24日,墨西哥米却肯州,帝王斑蝶保护区内,蝴蝶在冷杉林中翩翩起舞。那里的山边是理想的越冬小气候。摄: Jaime Rojo, 《国家地理》

自1990年中期,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东部,帝王蝶迁徙数量下降了 80% 以上,三地人民正齐心协力扭转这一局面。原因包括繁殖栖息地丧失、毛虫的唯一食物乳草,由于工业化农业扩大而消失,以及气候变迁。评审认为,这个故事对环境变化和保育,提供了一个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美丽而有力量的视觉。

【北美及中美洲组,长期摄影计划,冠军】 Alejandro Cegarra《两道墙》

2023年1月20日,墨西哥伊达尔戈城,Ever Sosa 揹著女儿,从危地马拉出发,穿过苏恰特河前往墨西哥,加入了3000 名移民和寻求庇护者组成的队伍,试图前往美国。2019年,墨西哥为类似的队伍发放人道签证,但2020年,政策改变,要求解除队伍。摄: Alejandro Cegarra, 《纽约时报》/ Bloomberg
2023年1月20日,墨西哥伊达尔戈城,Ever Sosa 揹著女儿,从危地马拉出发,穿过苏恰特河前往墨西哥,加入了3000 名移民和寻求庇护者组成的队伍,试图前往美国。2019年,墨西哥为类似的队伍发放人道签证,但2020年,政策改变,要求解除队伍。摄: Alejandro Cegarra, 《纽约时报》/ Bloomberg

从2019年起,墨西哥从一个欢迎移民和寻求庇护者,从南部边境进入的国家,变成执行与美国相似的严格移民政策。在美国政府移民和外交政策改变,新冠疫症和中南美洲政治经济动荡,加剧了墨西哥边境的危机。移民家庭面临暴力和腐败。摄影师借鉴自己 2017 年从委内瑞拉家乡移民到墨西哥的经历,自2018年起拍摄这个计划,记录移民社群的困境和韧性。

【北美及中美洲组,开放形式,冠军】Mackenzie Calle《同性恋太空总署》

《同性恋太空总署》照片。摄:Mackenzie Calle
《同性恋太空总署》照片。摄:Mackenzie Calle

这个计划将虚构与事实结合,对抗美国太空计划,历来排斥 LGBTQI+ 太空人的做法。摄影师在美国太空总署和美国国家档案馆,找不到任何有关酷儿社群对太空计划贡献的文献,激发她想像出“同性恋太空总署”,这个多元包容的机构,纪庆酷儿太空人的历史。

【北美及中美洲组.优异奖】Sandra Mehl《美国第一批气候难民》

2017年11月5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Island Road 是连接Jean-Charles 岛和大陆的唯一通道。许多家庭下班后或周末在这条路上钓鱼。 在涨潮和飓风期间,道路会被淹没。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艾兰路。摄: Sandra Mehl
2017年11月5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Island Road 是连接Jean-Charles 岛和大陆的唯一通道。许多家庭下班后或周末在这条路上钓鱼。 在涨潮和飓风期间,道路会被淹没。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艾兰路。摄: Sandra Mehl

【南美组,单张照片,冠军】Lalo de Almeida 《干旱的亚马逊》

2023年10月13日,巴西,亚马逊。一名渔民走过普拉亚港,原住民社区附近,亚马逊河支流干旱的河床。摄:Lalo de Almeida, for Folha de São Paulo
2023年10月13日,巴西,亚马逊。一名渔民走过普拉亚港,原住民社区附近,亚马逊河支流干旱的河床。摄:Lalo de Almeida, for Folha de São Paulo

2023年,亚马逊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干旱,对原住民、农村和河流社区造成极大影响。普拉亚港没有公路,一般只能经过河流到达,居民必须沿著干涸的河床步行数公里才能回家。这个画面,记录了全球环境变化和亚马逊干旱的严重性。

【南美组,图片故事,冠军】 Adriana Loureiro Fernandez 《赤红的天,碧绿的水》

2022年11月24日,委内瑞拉,卡比马斯市,两名渔民在马拉开波湖,碧绿的湖面上划船。除了石油之外,湖水还被排放的化学肥料、污水和其他化学物质造成的藻类覆盖。摄: Adriana Loureiro Fernandez, 《纽约时报》
2022年11月24日,委内瑞拉,卡比马斯市,两名渔民在马拉开波湖,碧绿的湖面上划船。除了石油之外,湖水还被排放的化学肥料、污水和其他化学物质造成的藻类覆盖。摄: Adriana Loureiro Fernandez, 《纽约时报》

在这世纪之交,石油资源丰富的委内瑞拉一度繁荣,由油价暴跌、经济管理不善、制裁和政治不稳,令财富下降。陈旧的基建让炼油过程,泄漏出石油和甲烷,让环境受到破坏。联合国指,82% 委内瑞拉人活在贫穷之中,故事记录了工业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南美组,长期摄影计划,冠军】Pablo E. Piovano 《马普切:古代声音的归来》

2019年7月28日,智利洛斯里奥斯,马普切墓地,孩子们戴著传统恩吉拉图(Ngillatun)面具。 当地社区成功反对了兴建水坝,因为水坝可能会淹没邻近的仪式场地。© Pablo E. Piovano, Greenpeace Award, GEO,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19年7月28日,智利洛斯里奥斯,马普切墓地,孩子们戴著传统恩吉拉图(Ngillatun)面具。 当地社区成功反对了兴建水坝,因为水坝可能会淹没邻近的仪式场地。© Pablo E. Piovano, Greenpeace Award, GEO,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马普切社区是属于阿根廷和智利两个国家领土的原住民社区。他们祖先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商业开发,智利用于采矿、林业和水力发电;阿根廷用于水力压裂(fracking )。虽然新法例支持马普切人权利,但对社运者的歧视和惩罚依然存在。土地对许多马普切人来说,是文化和精神认同的一部分,商业化破坏了自然、祖先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平衡。

【南美组,开放形式,冠军】Marco Garro 《沉默的罪行》

《沉默的罪行》照片,摄:© Marco Garro, Pulitzer Center
《沉默的罪行》照片,摄:© Marco Garro, Pulitzer Center

这份研究报告收集了秘鲁亚马逊地区LGBTQI+ 群体,遭受迫害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 1980 年到 2000 年,左翼革命叛乱组织如秘鲁共产党(光明之路)及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MRTA),在多个地区恐吓、折磨和谋杀 LGBTQI+ 人仕。政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在2003年报告中,注意到这些系统性暴力,但没有承认 LGBTQI+ 群体遭受人权侵犯和伤害。

【南美组,优异奖】Gabriela Biló《叛乱》

2023年1月8日,前总统博索纳罗的支持者冲进巴西巴西利亚总统府。摄:Gabriela Biló, for Folha de São Paulo
2023年1月8日,前总统博索纳罗的支持者冲进巴西巴西利亚总统府。摄:Gabriela Biló, for Folha de São Paulo

【东南亚及大洋洲组,单张照片,冠军】Eddie Jim, The Age 《奋战,而非沉下》

2023年8月8日,斐济,基奥岛萨利亚湾。72岁的社区长老Lotomau Fiafia 和他孙子John,站在 Fiafia 记忆中,小时候的海岸线所在的地方。摄:Eddie Jim, The Age/ 《雪梨晨锋报》
2023年8月8日,斐济,基奥岛萨利亚湾。72岁的社区长老Lotomau Fiafia 和他孙子John,站在 Fiafia 记忆中,小时候的海岸线所在的地方。摄:Eddie Jim, The Age/ 《雪梨晨锋报》

基奥亚岛上住有 500多人,前身是图瓦卢(Tuvalu)于 20 世纪 40 年代,人们因海平面上升避难而来的定居点。现在,他们的渔业和农业经济受到威胁,斐济周围的 600 多个社区可能在未来几年被迫搬迁。

【东南亚及大洋洲组,图片故事,冠军】Michael Varcas《主权之战》

2023年9月22日,54岁的渔民Arnel Satam 站在他的小木船上,在试图进入黄岩岛潟湖时被中国海警追赶。摄: Michael Varcas, for The Philippine Star
2023年9月22日,54岁的渔民Arnel Satam 站在他的小木船上,在试图进入黄岩岛潟湖时被中国海警追赶。摄: Michael Varcas, for The Philippine Star

中国透过岛屿建设和海军巡逻,加强控制拥有主权的南海,令人担忧该海域或会成为影响全球安全争执爆发的地点。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航运业经过这些水域,一半渔船在这里作业。中国阻止菲方渔民进入传统渔场作业,菲律宾政府向渔船供应粮食和燃油,延长渔船的捕鱼时间和维护作业权利。

【东南亚及大洋洲组,长期摄影计划,冠军】 Ta Mwe 《缅甸革命》

2021年2月7日,缅甸仰光,数千人聚集抗议军事政变。摄:Ta Mwe, Sacca Photo, VII Foundation, Frontline Club, W. Eugene Smith Grant
2021年2月7日,缅甸仰光,数千人聚集抗议军事政变。摄:Ta Mwe, Sacca Photo, VII Foundation, Frontline Club, W. Eugene Smith Grant

2021年2月,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引发全国的抗议,遭到军方暴力镇压,后来演变成内战, 人民国防军与全国各地叛乱组织合作,在多条战线上作战。 随著内战持续,这些联合叛军,可能在缅甸的未来发挥关重要作用。 评审赞赏摄影师的承受个人风险,记录事件的巨大勇气。

【东南亚及大洋洲组,开放形式,冠军】 Aletheia Casey 《 A Lost Place》

2023年9月21日,左边是飞狐标本,在英国伦敦伦敦大学,学院格兰特动物学博物馆。照片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由摄影师在照片上手画上颜色。右边是澳大利亚巴瑟斯特的风景,照片表面透过墨水和其他颜料进行重新加工。摄: Aletheia Casey
2023年9月21日,左边是飞狐标本,在英国伦敦伦敦大学,学院格兰特动物学博物馆。照片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由摄影师在照片上手画上颜色。右边是澳大利亚巴瑟斯特的风景,照片表面透过墨水和其他颜料进行重新加工。摄: Aletheia Casey

摄影师将殖民历史和气候变化连结起来,照片经过处理,表达她对于2019-2020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洲山火,感到可怕的情绪。这是该国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火灾。她将颜料和墨水直接涂在印刷品的表面上,选择性地刮擦。将自然景观和景物,变成山火造成的破坏。

【东南亚及大洋洲组,优异奖】 Arie Basuki 《Cileungsi River》

2023年8月27日,印尼 Curug Parigi,一名居民在Cileungsi 河中钓鱼,那里曾经是风景优美的瀑布。 水面上的浓稠泡沫,来自附近工业废水。 摄: Arie Basuki
2023年8月27日,印尼 Curug Parigi,一名居民在Cileungsi 河中钓鱼,那里曾经是风景优美的瀑布。 水面上的浓稠泡沫,来自附近工业废水。 摄: Arie Basuki

【以哈战争评审特别奖】Leon Neal 《超新星音乐节现场后续情况》( The Aftermath of the Supernova Festival Attack)

2023年10月12日,以色列雷姆,一名以色列安全部队官员,在超新星音乐节现场,查10 月7 日哈马斯袭击受害者的个人物品。袭击导致约1200 人死亡,超过2500人受伤,音乐节的参与者和附近社区约250人被劫为人质。摄:Leon Neal, Getty Images
2023年10月12日,以色列雷姆,一名以色列安全部队官员,在超新星音乐节现场,查10 月7 日哈马斯袭击受害者的个人物品。袭击导致约1200 人死亡,超过2500人受伤,音乐节的参与者和附近社区约250人被劫为人质。摄:Leon Neal, Getty Images

【以哈战争评审特别奖】Mustafa Hassouna《以色列空袭加沙》

2023年10月19日,加沙市,一名居民走过被以色列空袭摧毁的房屋。空袭撃中了25 个公寓大楼,截至2024年3月4日,以哈战争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袭撃造成3万人死亡,7万人多受伤。摄:Mustafa Hassouna, Anadolu Images
2023年10月19日,加沙市,一名居民走过被以色列空袭摧毁的房屋。空袭撃中了25 个公寓大楼,截至2024年3月4日,以哈战争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袭撃造成3万人死亡,7万人多受伤。摄:Mustafa Hassouna, Anadolu Images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专访摄影师 Nicole Tung 从香港到俄乌战争 镜头持续关注最脆弱的人

作者 难分
2024年3月23日 00:38

「人活在这个世界,有责任去理解它。」

專訪攝影師 Nicole Tung 從香港到俄烏戰爭 鏡頭持續關注最脆弱的人|端傳媒 Initium Media

  • 人活在這個世界,有責任去理解它。
  • 文字:難分
  • 攝影:Nicole Tung
  • 2024-03-23
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3年10月,香港出生攝影記者童纓瑩(Nicole Tung)第六次到訪烏克蘭,僅僅抵步數天,哈馬斯武裝組織向以色列發動襲撃,將整個世界的注意力轉移到以哈地區。

作為少數持續記錄俄烏戰事的攝影記者,戰事至今兩年,她留意到國際媒體的急劇變化,「俄烏報導變少,意味著知悉局勢的公眾人士和政治人物減少。」歐美社會對於數以十億美元計軍事援助,開始出現謹慎和疲態,令烏軍處境更為不妙。

她認為這場戰爭仍非常重要:「烏克蘭是東西歐之間,唯一可阻止俄羅斯前進的緩衝區。它是二戰後最大規模陸上戰爭。戰爭罪行每天都在發生,許多人流離失所,我們需要持續關注最脆弱的人民。」

走過12年攝影記者之路,曾採訪比利亞、敘利亞、伊拉克、歐洲難民潮、羅興亞人道危機、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及2019年反修例運動。最初在動蕩地區,依靠腎上腺素,捕捉動作瞬間畫面的衝動漸漸退卻了。

現在,她更期望照片能揭示出故事,「記錄平民在戰爭艱難環境中,存活下來的韌力。」

  • 2022年12月31日,烏克蘭地面部隊的士兵發砲,從烏克蘭克雷明納以西向市內的俄羅斯防禦工地發射砲彈。
  • 2022年3月31日,烏克蘭哈爾科夫市,工人為烏克蘭獨立紀念碑周圍放置沙袋,以保護該雕像免受俄羅斯攻擊而被破壞。
  • 2023年1月22日,烏克蘭安東尼夫卡,81 歲的 Halyna Prokofeyna 聽到外面的砲擊聲時哭泣。

開戰

2022年2月,俄軍大規模入侵烏克蘭, Nicole 於戰事初期便抵達烏克蘭,一待便是四個月。接下來兩年,她分別為《哈潑雜誌》、《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採訪,每次「輪班」約4至6周。

她首先在首都基輔留了5個星期,俄軍空襲頻仍,該市幾乎被全面包圍,居民躲進地牢和地下鐵路站生活。市面蕭條冷清,街道空空如也,商店關閉,氣氛繃緊怪異。

「變化來得太突然,烏克蘭人從沒想像過會發生戰爭。他們感到極度害怕,不願意對外人打開內心,特別對外國記者心存猜疑。」她很快發現,人們的身體語言,與過去採訪過地區迥然不同,要投入更多時間去理解和適應怎樣拍攝。

  • 2022年3月2日,烏克蘭基輔一家婦產科醫院的地牢臨時產房,孕婦 Ana 和她的丈夫 Yuri。

孕婦

3月初,Nicole 在基輔醫院地牢,非正式的臨時產房,遇到一位快將臨盆的婦女,「在戰爭爆發後,她的人生完全改變。她非常擔憂和害怕,坐在墊子上,面對著不確定的將來,並準備迎接新生命。」

Nicole 覺得孕婦的眼神和手勢,包含著許多複雜的情緒,於是拍下了這一幕,希望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她認為,不論身處世界任何地方和文化環境,人們都會潛意識透過雙眼和手部來表達情感,這兩者亦是她經常注意的拍攝元素。

另外,最吸引她的是人們與其處境的互動,「我會尋找微小細節,盡量將更多資訊置於同一畫面內,呈現出更闊的脈絡,讓讀者不用觀看很多照片,就可明白整個故事。人們在戰時有多種不同情緒,沮喪和悲傷之外,生活也有較為輕盈的瞬間。」

  • 2022年10月1日,烏克蘭扎波羅熱地區的軍事野戰醫院,醫務人員正在治療一名被砲彈彈片擊中受傷的軍人。

前線

「過去一年遇上的危險太多了。」Nicole 苦笑:「ISIS 會使用無人機進行轟炸,在敘利亞會有密集的空襲,還會有被綁架的危險。但在烏克蘭,除非遇上俄軍,否則不會被綁架。」

她解釋,相比起中東地區,烏軍很少讓記者來到前線,「當局要保障新聞工作者安全,那也無可厚非。每個軍旅有稱為『媒體軍官』的人,負責記者到前線採訪安排。」

通常記者只能在數百米至數公里外觀察,難以近距離目擊戰鬥過程,「要拍到好的照片,需要花上很多時間,但我們經常只能在有限時間採訪。幸運的話,可以待上半天或一天,但就算如此,時間仍不足夠。」

  • 2022年10月3日,烏克蘭斯維亞托希爾斯克,嚴重受損的齊姆嫩斯基女修道院,一位避難的居民走過庭院。

危險

去年她來到靠近前線的東部城市阿夫迪伊夫卡(Avdiivka),該市從前有3萬人居住,現在只剩下約1300人。那是俄羅斯自2014年開始爭奪之地,終於在2024年2月陷落。

「前線就在市外不遠處,俄軍多次向市內進行針對平民和士兵的轟炸。我們受到火箭和槍炮的威脅,他們使用的武器還包括導彈,和較為精準的引導炸彈,來襲時完全不會聽到『咻~~ 』的聲音。」

她試過在前往與烏軍匯合時,看到迫擊砲在前方50米的道路上爆開。有時為了採訪,必需進入俄國狙擊手的射撃範圍。在第聶伯河(Dnipro River)「沿河邊開車時,我會精神緊張,心裡暗自等待子彈或者槍械的聲音隨時響起。俄軍會轟炸我們所在的村落。我們總是面對著不同程度的危險,危機意識要很高。」

2023年1月14日,俄羅斯向烏克蘭中南部大城市第聶伯羅(Dnipro)一棟九層高的民房發射Kh-22導彈,導致超過45人身亡,包括6位小孩。她趕赴現場,看到住宅中央被炸出一個巨大的洞,邊拍邊想:「要是這時俄軍再次攻撃,那怎麼辦?」

「這手法叫做『雙連擊』(double tap),有時俄軍會在發動襲擊後,再次攻撃相同地點。因為他們預計,救援人員會在首次襲撃後到場拯救生還者,那時再發動另一次攻撃。如果擔心這樣的情況,或者要到前線採訪,我會穿上避彈衣、頭盔等保護裝備。」所幸,Nicole 至今在烏克蘭沒有受過傷。

  • 2022年9月16日,調查人員在在烏克蘭伊濟烏姆的森林挖掘屍體,該地有 445 個墳墓與一處亂葬坑。
  • 2022年6月2日,烏克蘭博羅江卡(Borodyanka),孩子們在公園玩耍,周圍都是被俄軍毀壞的建築物。
  • 2023年1月28日,烏克蘭第聶伯羅學術歌劇和芭蕾舞劇院,演員和舞者在表演開始前排練。
  • 2023年6月1日,國際兒童節,Okhmatdyt 兒童醫院的年輕患者在臉上塗了彩繪。

韌力

從去年夏天開始,烏克蘭的攻勢不太成功,直到秋季只拿下小量村落和城鎮,前線幾乎停滯不前。今年初春,頓涅茨克重鎮阿夫迪伊夫卡失守。Nicole 說,大部分烏克蘭人不願意成為難民,就算靠近前線的地方,人們也不願離開自己從小成長的家園。而要到國內其他地方生活,也需要一筆金錢,不是所有人能夠負擔。

「人們對將來失去確定性,不能作出任何計劃,突然去到其他地方生活 5年?10年?或者誰知道要多久?」然而,她觀察到大城市的街道很快重新繁盛起來,市民開始在咖啡店和餐廳用餐。要是突然停電了,就改用發電機發電,人們嘗試在戰爭中如常生活。

「你要代入他們的處境,戰事不會短期內結束。城內每天舉行多場葬禮,人們只能冀望,襲撃中喪生的不是自己親人,在這樣環境裡找方法繼續生存。」Nicole 希望透過攝影將他們的韌力記綠下來。

  • 2023年5月5日,烏克蘭基輔,一名烏克蘭士兵接受馬術治療時擁抱他騎的馬。
  • 2023年5月26日,烏克蘭哈爾科夫羅什查療養院,烏克蘭士兵正在接受水療治療。羅什查療養院位於哈爾科夫郊外,提供各種物理療法,以幫助士兵們從戰爭前線的精神創傷中恢復過來。

創傷

對她來說,好的攝影不只是捕捉動作和情感最高峰瞬間,而是能夠說出好的故事。

「拍攝前線相對容易,但當沒有事情發生,你要如何在照片中表達訊息?那需要經過更多思考與觀察。」

例如烏克蘭士兵面對戰爭創傷,由於無人可以傾訴,回家後他們可能會出現家暴或自殺問題。「我想知道烏克蘭政府,會如何幫助這些士兵,不只在戰爭後,而是戰爭還在進行時。」她來到多間基輔復康中心,跟治療師和心理學家交談,記錄士兵接受個人、團體、游泳治療,從視覺上表達心理創傷並不容易。

  • 2022年6月4日,21 歲的羅曼·特卡琴科(Roman Tkachenko) 和另外兩名烏克蘭軍人被安葬在烏克蘭基輔的公墓,他們的親人在葬禮上悲傷痛哭。

葬禮

見證過各種死亡,但 Nicole 不讓自己變得麻木,看見兒童受苦,或在葬禮拍照時,她仍然會湧現很多情緒,「有情緒才能拍到好照片。」

「葬禮上,看到家庭成員向自己心愛的人道別,雖然不懂烏克蘭語或者俄語,但我會閱讀人們臉上表情,他們的悲傷和痛苦,聆聽他們的哭泣和哀號。」

作為一位外來者,她希望於不介入的情況下,盡可能近距離拍攝他們苦難和處境,記錄烏克蘭人經歷的集體損失(collective loss)。Nicole 相信,「這是人類普世的情感,能超越語言障礙。」

  • 2016年8月30日,伊拉克的太陽女子軍隊(Sun Ladies )基地,一名士兵在早上梳理頭髮。 太陽女子軍隊是由數百名雅茲迪婦女組成,其中一些曾被伊斯蘭國奴役。他們接受庫爾德武裝部隊培訓,希望用武力反擊極端組織。

女性

Nicole 專注拍攝烏克蘭軍中女性,「愈來愈多女性參與前線戰爭和作戰角色。此前,她們未被廣受接納,女性依然被派去煮羅宋湯,處理軍中文件和行政工作。當然性別岐視依然存在,但假以時日,數以千計女性會證明到自己能力,加入了突撃部隊、前線醫療兵、砲兵指揮官、狙撃手和其他參戰的角色。」

曾有報導形容 Nicole為「港產女攝記」,對於「女性攝影師」這個標籤,她認為不太有必要,「新聞攝影行業在過去10年進步了不少,但性別不平衡和岐視仍存在,在紀實攝影和戰地攝影的領㽣上,女性依然比男性擁有較少機會。」她明白要達到性別平等,前方仍有一段路途。

  • 2011年3月2日,利比亞爆發反政府示威,不少利比亞人拿起武器,準備跟卡扎菲政權作戰。
  • 2017年9月26日,孟加拉國庫圖帕隆難民營,一名羅興亞女士正在收拾自己的物品。

成長

Nicole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畢業,主修歷史及新聞系。早在大學時代,她就已經決心要當攝影記者,這志向從沒改變。

「911事件發生時,我只有15歲。從新聞上看到伊拉克和阿富汗這兩場大型戰爭的畫面,從此對新聞產生興趣。香港政治上種種變化也影響了我。」

由於家族裡有記者和攝影師,新聞和攝影從來是她生活一部分。15歲開始,使用祖父的 Leciaflex 菲林相機。少年時期的她,非常沉迷香港地下獨立樂團,總是流連在不同酒館或音樂場所拍照,那是她最初接觸和學習攝影的方式。

「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地方成長,很難把自己封閉起來。你能夠去許多不同地方,用不同方法來探索這個世界。」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對1990年代發生的波斯尼亞戰爭感到興趣,因此決定前往當地當背包客。「我遇到許多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經歷過真正創傷的人。」她用幻燈片(slide film)拍照,回到大學的黑房沖洗照片,也開始撰寫旅途上遇見的人和故事。她發現,這就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她在校園認識了行內著名攝影記者 Chris Hondros 和 Tim Hetherington,跟他們成為好友,進入了新聞攝影圈子,二人都在 2011年4月採訪利比亞內戰時受襲身亡。

  • Tim Hetherington 一張拍攝美軍在阿富汗雷斯特雷波的戰壕中休息的照片,獲得2008年 World Press Photo 年度圖片。圖:Worldpressphoto

摯友

「相比起見證新聞現場的悲傷,在現實中失去摯友和同行,完全是另一回事,那不是可以很快放下的。」Nicole 低聲說。

「尤其是我的好友,攝影記者James Foley 被ISIS 殺害。事件發生後,我有一段長時間感到非常自責和內疚。」為《環球郵報》採訪的 Foley 於2012年底,在敘利亞邊境被伊斯蘭國恐怖份子綁架,在2014年8月在 YouTube 被公開斬首影片。

她追憶道:「那天,我原來跟 Foley 一起工作,但臨時要回去伊斯坦堡修理相機,不得不離開。我會想,如果能說服他跟我回去,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我不斷質疑自己,問許多不理性的問題,是否可以做些甚麼,去改變他們當天的命運?」

「我花了許多時間,哀悼和想念這位朋友,在很久之後,我才能公開談論他。我想,坦誠說出來會更好,唯有時間才可以治癒創傷。」

  • 2019年8月25日,香港荃灣爆發暴力衝突,防暴警察和示威者投擲催淚彈。

香港

Nicole 家人從來沒反對她當戰地攝影師,「當然,如果我去當一位婚禮攝影師,我母親會很高興。」她笑道:「但經過這麼多年,父母愈來愈理解我的工作,當然仍會非常擔心我。」

「他們接受了這是我選擇了的事業,我對攝影記者這個角色仍然充滿熱情。」

上一次回港,已是疫情前的事,對於這個出生地方,她感觸良多:「2014年的示威有種純真(innocent),與2019年氣氛截然不同。從抗爭者的衣著,遮蓋臉容,看起來像是處於更大的風險之中(at stake),由此我們可以用更闊的目光,感受到這個城市的變化,理解她正在走向的道路。」

無法拍到藏在面罩底下的示威者臉容,她只好依靠構圖,記錄低香港整體情況的景觀與感受。

  • 2022年1月31日,敘利亞哈塞克,美國支持的敘利亞民主力量的軍人在區內搜查 ISIS 武裝分子。
  • 2017年11月6日,伊拉克摩蘇爾西部,學童們從一輛巴士上下來。自這些伊拉克軍隊宣布摩蘇爾解放以來,該市的一些學校已經重新開放,許多兒童已多年沒有上學。
  • 2015年12月19日,敘利亞難民Tariq 與 Nisreen和他們五歲的女兒Roslyn乘坐巴士從雅典前往遙遠北部的希臘-馬其頓邊境,並繼續前往德國。

多年的戰地記者經歷,使 Nicole 由衷相信,攝影是傳遞訊息的重要載體,能訴說許多故事。新聞攝影讓她走到世界各地。「能夠與人聯繫是件美好的事,從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到普通平民我也很愛拍攝。我會嘗試去理解他們,捕捉在相片之中。」

「每天也看到壞新聞,所有人也會感到疲累。但人活在這個世界,有責任去理解它。我們不能像一具喪屍般活著,應該掌握資訊,不能只漫無目的地滑手機。」

Nicole 將前往非洲拍攝氣候變化的故事,也希望今年再到烏克蘭繼續報導。

文字 難分
攝影 Nicole Tung
策劃 林振東
©2024 Initium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专访移英摄影师王仲伟:香港之后的香港 告别之前的乡愁

作者 难分
2023年9月24日 00:10

「想念香港的时候,他总幻想自己身处海边,任温暖海风吹拂身上,城市暖黄色灯光,将整个人浸没。」

專訪移英攝影師王仲偉:香港之後的香港 告別之前的鄉愁|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專訪移英攝影師王仲偉:
香港之後的香港
告別之前的鄉愁

想念香港的時候,他總幻想自己身處海邊,任溫暖海風吹拂身上,城市暖黃色燈光,將整個人浸沒。

  • 攝影:王仲偉
  • 文字:難分
  • 2023-09-24

兩年前,香港攝影師王仲偉(George Wong Chung-Wai)決定移居英國,他花了半年時間,記錄自己成長之地,作為一種向她告別的儀式。

起初,計劃叫作《So Long Hong Kong, So Long》,滿是永遠道別的意味。今年夏天,他把照片出版成攝影集,與出版社商量過後,覺得名字太個人化,於是改用相對客觀的書名《Hong Kong After Hong Kong》,帶出一種涵蓋時間的感覺。

這位現居倫敦的39歲攝影師表示:「來到這裡,我經常想像,香港會不會有兩個不同版本?一個是自己從前曾經歷過、生活過、心目中的香港;另一個是現在的香港?」

告別

從下定決心到真正離開,那六個月的香港,疫情尚未到最高峰,人人戴著口罩,看不見彼此真面目,政府推出不同的社交隔離設施和限聚令,國安法已生效一段時間,社會彌漫著不信任情緒,氣氛古怪緊張。王仲偉把這種氛圍,捕捉在他的照片之中。

「當時香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雖然英國推出了BNO移民計劃,但第一批人還未離開,有些事情正在醞釀,有種山雨欲來的感覺,大家都處於前途未卜的狀態。」

有時他邀請陌生人拍攝,「問十個人也沒一個理睬你,就算答應了,當我再問可不可以脫下口罩,有時也會遭到拒絕。」他明白他們心裡大概會想:「你是甚麼人?想做什麼?讓你拍照後,會不會有些不好的事情發生?」

肖像

王仲偉的照片主要分為3類:城市景觀、肖像和靜物,由遠至近記錄城市的模樣。他搜集資料後,口袋擬定了想要拍攝的人物清單:舊式影樓的老師傅、90年代流行的遊戲機鋪的老闆,花園裡放滿雕像的「石雕大王」。

他認為:「這些人物很能表達到香港這地方,他們工作的空間很有趣,我覺得拍攝計劃中必須有肖像。」

他也為街上遇見的人物拍攝肖像,照片中大多數人情緒平淡,看著鏡頭:海邊兩位打扮時髦的年輕男生,穿一藍一黑的牛仔外套和破洞牛仔褲,簇新白球鞋,名牌斜袋分別一左一右橫過他們身上,側光讓臉上輪廓看起來很有立體感。馬路旁的兩位學生,從毛冷上衣、領帶、長褲、皮鞋等穿著都完全一樣,唯一不同是兩人手上的手錶。

起初他想拍攝不同年齡層的香港人,由小孩到老人,從讀書、擁有事業到退休,順著時序,涵蓋人生不同階段。他拍攝了30多張肖像,新書最終收錄10多張,他聽從編輯意見,照片多以年輕人為主。

儘管青年臉上不太開懷,但對王來說卻充滿力量:「我永遠想像年輕人和這個地方的將來是怎樣 ?當然沒有答案,但透過這張相片,看見他們眼神,是我對未來的一種投射。」

鄉愁

王仲偉將照片投稿到一些出版社,最終成功得以出版。其中與編輯討論時發覺,相比香港政治背景,他們對於一個人要離開自己成長的城市,這主題更加吸引,也更容易令人產生共鳴。

「你要永遠離開一個地方,那段時間所拍攝的影像,那種感受會傳遞到作品裡面。這件事更能觸動他們,多於政治背景和香港發生的劇變。」

他認為自己作品感性大於理性,「不是很刻意,而是自然把感覺投放進照片裏面,如果理性去做就未必有這種效果。你整個人的狀態和思維方式,會影響最後拍出來的東西。有讀完這本書的人反映,看到照片裡面有種鄉愁。」

還未離開,就有鄉愁,他說:「我心裡想到『看最後一眼』這句話,好像看著一位在病榻即將離世的親友,你會別過面,不忍心再去看他。大家都不知道之後會發生甚麼事、有太多變數,自己未必能再回到這裡。」他語氣難過地道。

靈山

幾年前,王仲偉讀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的小說《靈山》,當時對書中內容不完全了解,但創作時心裡一直想著這部著作。

《靈山》獨特的地方,是主角會由「你」、「我」、「她」之間不斷轉換。「它用第一人稱去講這個故事,即是『我』,有時又會跳去第三人稱,即是『她』,同時用幾個角度去描述這個故事。可以很主觀,也可以很客觀。有時候我的照片會充滿個人情感,但有時又會跳出去,刻意帶點距離去拍攝,像第三人稱的角度。」

「書中主人公要去找一個地方,可能只是個道聽途說曾經出現之地,我不知道實際地點就去尋找,只知這將是一趟旅程,沿途會遇見不同的人和事。」

王的照片,也似在元素與非元素之間游離。他有一個不斷加減的清單,上面列出想去的地點,也有香港最東南西北的角落,有時他會在一個地方走上一天,如果拍得不夠還會再去一次,「從一個點去到另一個點之間,過程充滿未知數,有種去尋找東西的感覺。」

頑固

「作家王小波寫過,人生最大的悲哀在於受愚弄。」離開有大大小小原因,王仲偉坦言,在抉擇時他反覆思考這句話。

父母在廣東長大,1980年從深圳游水偷渡來港,歷時共二十小時。40年後,他自己一家幾口離開香港,登上飛往地球另一端的航班。

「整本書的第一張相片是邊境,遠方是深圳的高樓,這裡是我到過香港最北之處,那裡正是我父母當年偷渡來港上岸的地方。我覺得所有事情,我們關於香港的故事,都是從這裡開始。」

回看父母當年決定,他覺得兩代人面對的情況不同,「從前沒那麼複雜,父母大概只有20歲,相比我現在年輕多了,還未成家立室。他們村裡有七八成年輕人都偷渡﹐也不會想將來能不能再回去。」當時在中國不能選擇自己職業,公社要一個人做甚麼,就一輩子都要做這角色,父母想逃離這種命運。

「我們在香港活了半輩子,工作、事業、家人、朋友都在這裡,有很多顧慮,但最深處原因某程度上都是一樣:想擁有自己的人生,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讓別人控制你做甚麼,不做甚麼。」

2021年之後的香港,對王仲偉來說:「整套價值觀不同了,現在回看香港發生的事情,我完全接受不到。」自由等理念太過理想化,他只是覺得:「自己有一種頑固,不同意,不喜歡,認為這樣不合理,違反人性。」香港變化太厲害,令他感到失望,難以接受,因此離開。

勘景

王仲偉小時候家裡沒有錢,一家住在鑽石山木屋區,後來獲派沙田公屋,童年生活簡樸,每天下課踢足球和玩耍,成績普通,對未來完全沒有概念。中學畢業以後才開始思考這個世界。

畢業後讀設計,但心裡知道自己並非很喜歡,幾乎每天走課去看電影,高峰時期一天可以看兩三套。除了上電影院,也會到大學圖書館借錄影帶觀看。後來,他投身影視製作,包括協助外國電影在香港的勘景工作,曾參與過《變形金剛》和《攻殼機動隊》等電影項目。

「外國人來香港拍電影,找我們做所謂的 location manager,工作牽涉尋找場景、與場地管理人溝通,申請拍攝許可等,港產片未必會有這崗位。勘景要配合劇本,電影的美術方向和故事,目的性很強,也要很準確。」

在參與過的製作之中,令他最滿足的是《攻殼機動隊》 ,「他們想做出來的,不是現在的香港,而是一個未來城市。那很有難度,要給它一個底材,才能配合到視覺效果,十分有趣。」

孤獨

「這工作未必要孤單地進行,但我始終喜歡一個人。有時尚未有劇本,就要我拍攝一些地方作為參考,有時我需要整個地區去看,找一些對方會感興趣的影像和適合的元素。有時候我也會漫無目的地拍攝,像是現在攝影集的內容。」王仲偉習慣,也頗享受長時間孤獨地工作。

他承認,工作或多或少帶著外來者視角,「外地人與香港人喜歡的事情有點不同,例如以前外國人覺得,香港街上應該掛滿紅燈籠。」他笑道,外國電影會有很刻版老套的一面。「而我的個人攝影創作,會刻意避開典型香港的元素,例如霓虹燈、招牌、或者某些著名景點等。」

創作

靜態照片比起流動影像,王仲偉認為更反映到創作者想帶出的概念,保留到原意。

「首先電影是集體創作,監製、導演、演員甚至投資者都有發言權。集體創作有很多限制,可能是演員個人喜好、預算,最後也會左右了創作。另外,影片需要一個過程,例如90分鐘的電影,要用四分之一時間去建構故事,讓觀眾慢慢進入想表達的內容,或者能夠跟隨故事。」

他接著說:「但攝影不同,一張照片只需一秒就可觸動到觀眾,烙印在你的心裡,你可能會永遠記住那個畫面。那一刻我覺得攝影很厲害,這件事很有力量。」

「攝影書和電影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可以透過節奏和次序,指引一些想法予觀看的人。書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實物,要翻揭,質感、重量、紙,每樣元素疊加起來,會影響整體觀感。好像你到戲院,那張椅子和燈光是怎樣?這些東西配合在一起,某程度上這與攝影集相似。」

但相比起攝影,文學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更重要:「文學可以讓你進入某個狀態,令你有更為內在的思維幫助你去創作。我自己看其他攝影作品,學到更多是比較實際運作或構圖方法,真正內在的東西,文學影響我更多。」

局外人

「香港作為一個這麼多人生活的地方,我們不停談論著身份、背景和過去怎樣影響現在和將來,這些想法令這個城市很獨特,香港文化特殊,明顯有西方,也有東方的事物,全世界不容易見到這樣的城市。」

王仲偉說,拍攝《Hong Kong After Hong Kong》的時候,失望和無力感也是新書主題之一。「我覺得自己現在變成了局外人或旁觀者,有一種距離感,不再親身經歷,無可避免地要用另一個角度去看香港。」

「有趣的是,現在身處倫敦,我也是一個局外人,某程度上成為兩個地方的局外人。」他頓一頓說:「未來創作上,說不定可以運用這種外來者的視覺,來思考這兩個地方。」

想念

離開兩年多,王仲偉最掛念的,「除了家人,首先必定是一杯濃香順滑的港式奶茶,另外就是香港的海,我總幻想自己身處海邊,任輕柔溫暖的海風吹拂身上。」

「香港有多很昏黃的燈泡,這是在這邊沒有的感覺。」其中一張照片,他從山上拍攝密集而燈光通明的樓宇景觀,畫面稍微過度曝光,「我想讓它有發光的感覺,不知為何想起香港夜晚,我總是想到這種金黃色的燈火。」

「在一個新地方,多了一個新身份,是否會有另外一種的人生呢?有時候我會想,一個人可以有兩種人生,多了新的體驗,某程度上不是壞事。」

最後他說:「我希望人們看到這本書後,會想起和記住香港這個地方,在腦海裏持續提醒他們,不要忘記這個香港人的地方。」

文字 難分
攝影 王仲偉
策劃 林振東
©2023 Initium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