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位于卢布尔雅那的共和国广场对斯洛文尼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它坐落在城市的历史中心,融合了不同设计、尺度和维度的建筑,以及互联的开放空间、通道和地下通道。这些元素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其建设历时超过20年,并经过了多次体量和功能的重新配置。从远处可以看到,超过乌苏尔会教堂钟楼的两座显眼的办公塔楼作为这一作品的一部分,由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斯洛文尼亚建筑师 Edvard Ravnikar 设计。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2 的图像 38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3 的图像 38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4 的图像 38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5 的图像 38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更多图片+ 33

在设计卢布尔雅那新政治中心的背景下,革命广场(现称为共和国广场)的项目可以追溯到1960年,当时 Edvard Ravnikar 赢得了象征共和国的象征性空间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概念竞赛的一等奖。该项目设想了一个宏伟的广场和一座革命纪念碑。竞赛的目的是重新设计乌苏尔修道院的花园区,旨在将其转变为整个构图的象征中心。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8 的图像 38
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NEVIDNE HIŠE under fair use

通过创建这个广场,意图是赋予卢布尔雅那一个代表性的特征,并将其转变为一个现代的城市中心。在1920年代,卢布尔雅那是一个拥有约40,000居民的小省会城市。到竞赛宣布时,它已成长为拥有130,000居民和众多科学、文化和政治机构的斯洛文尼亚首都。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7 的图像 38
高层建筑的施工阶段。MAO Collection. © NEVIDNE HIŠE under fair use

Edvard Ravnikar 的初步提案设想了一个宽如整个街区的空间,没有任何高差。它包括在平台南面正对的两个20层棱柱形三角塔楼,框住革命纪念碑。空间还将拥有密集的植被和与英雄公园对齐的绿色带。此外,将拆除国会广场西北侧的建筑,以创建一个向东延伸到历史城市的小广场系统。

虽然 Edvard Ravnikar 代表了现代主义立场,并受到勒·柯布西耶的影响,革命广场并不打算将建筑和城市规划分离。经典现代主义强调物体在空间中的自主性,而与经典现代主义的理想相反,Ravnikar 表现出对空间背景作为建筑概念来源的显著兴趣。他迎接了在现有城市中设计建筑和空间的挑战,努力在他的现代建筑与旧建筑之间建立对话。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6 的图像 38
商业大厦施工现场景观。Historical Archives of Ljubljana, SI ZAL, LJU 173, IZITR, unit 01.01, folder M, photo 9.. © NEVIDNE HIŠE under fair use

“革命纪念碑只能通过周围的建筑来体现其宏伟。单独的巨大纪念碑可能会导致空洞的悲壮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难以忍受。” - Edvard Ravnikar

面对一个超有序空间的复杂性,Edvard Ravnikar 提出了一个体量布局,其中修道院和旧修女教堂的历史建筑群与 Vladimir Šubic 的住宅建筑相连接。从设计这两座塔楼开始,他创建了一个象征性的广场入口,革命纪念碑将竖立在那里。一座较低的长条形建筑将修道院建筑群与新广场分隔开来,调节邻近建筑的不规则结构,确保空间和视觉的连续性。此外,建筑之间的众多通道扩展了空间,融合了旧与新。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32 的图像 38
模型照片, prior to April 1962. Sourc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Ljubljana, SI ZAL, LJU 173, IZITR, unit 37.01. . Image Courtesy of NEVIDNE HIŠE under fair use

这些体量交织在一起,与城市的尺度和历史层次建立了语言关系。从一开始,Ravnikar 就根据两个选项设计了办公楼:10层或20层,假设它们可以容纳“中央政府”的整个行政机构:一个用于执行委员会和秘书处,另一个用于中央委员会和“大众组织”。他还为塔楼楼层开发了两个变体:一种是在三角形的角上附加“翼延伸”,另一种是没有翼延伸的。

“对高层办公楼布局的各种形式进行的分析表明,三角形是最合理的。在分析中,侧房间的核心尺寸始终相同,而三角形的有效面积是最大的。” - Edvard Ravnikar

共和国广场保留了原始设计的基本元素,仅修改了空间配置和功能。两座塔楼的体量被旋转、高度缩放,并从原来的南北轴线移动。立面变得统一,而革命纪念碑从主平台移到西北的绿色带。靠近塔楼的原始体量的尺寸和位置也有所修改。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2 的图像 38
Republic Square / Edvard Ravnikar. Image © Martin Kambič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作为斯洛文尼亚主权象征的共和广场的建设被放弃,反映了南斯拉夫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变化。为了继续其建设,一些建筑需要由投资者购置。因此,政治野心转移,创造了商业和商务中心空间。投资者包括卢布尔雅那银行、埃莫纳百货公司和伊斯克拉公司。这些程序调整要求对城市和建筑项目进行修改,例如重新定位革命纪念碑、改变塔楼高度,并根据投资者的要求增加更多底层建筑。然而,多个广场、走廊、地下通道和楼梯的原始构图保持不变。

“经过多次搜索和测试,概念最终确定为两座三角塔楼,在外围空间与核心所需面积的关系方面最为合理。最终高度设定为原来的一半(由于技术成本),特别是为了使它们更易与旧城相协调。向广场中心的移动形成了两个空间,由两座塔楼的顶端闭合,形成‘通向卢布尔雅那的门’”。” - Edvard Ravnikar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3 的图像 38
Republic Square / Edvard Ravnikar. Image © Martin Kambič

由于其不规则和多样的屋顶处理,塔楼具有不对称的轮廓。多年来,平台因增加了停车区而遭到破坏,但最终被移除。广场进行了扩展,失去了其轴线,新干预远离了由周围街区决定的几何划分。它转变为一个完全步行区,并设有一个地下停车层,从一个空旷且无生气的广场变为一个多层次的可步行空间。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14 的图像 38
Republic Square / Edvard Ravnikar. Image © Martin Kambič

高层建筑围绕中央支撑核心建造,具有悬臂楼层和独立立面,外墙覆盖着薄薄的波霍尔耶大理石板。卢布尔雅那银行总部(TR2)在其较低体量也使用了这种大理石饰面,而伊斯克拉塔楼(TR3)在其底部则采用了砖面。这一区别突显了不同的功能,例如大学的技术图书馆。这些用途在语言和功能上是分开的,同时保持了外部幕墙的动态特征。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16 的图像 38
Republic Square / Edvard Ravnikar. Image © Martin Kambič

共和广场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观念和对古典建筑的忠诚的见证。尽管制作是在现场进行的,但其材料受到当代建筑工业化的影响。作为2024年斯洛文尼亚开放日的一部分,卡恩卡耶夫多姆是拉夫尼卡策划的文化和会议中心,占地3.6万平方米,是共和广场最后建成的建筑。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29 的图像 38
Republic Square / Edvard Ravnikar. Image © Martin Kambič

标志着城市轮廓,拉夫尼卡基于邻近性、行人视角和无论在广场内还是向邻近区域的视野构思了广场及其内容。底层注重形式、材料、层次和路径的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城市景观。结合简单的建筑细节和一系列创新,共和国广场的建设历时近三十年。面对众多变化和不可预见的事件,Edvard Ravnikar 发展了一个“开放设计策略”,允许在大部分综合体建成后对原始项目进行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目经历了一系列活动、建筑和空间的演变,从一个革命纪念碑转变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和政治行政中心。目前,共和国广场被列为国家重要纪念碑。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 31 的图像 38
Republic Square / Edvard Ravnikar. Image © Martin Kambič

本文是《建筑日报》系列文章的一部分,重点关注在欧洲各个版本的开放日展示的建筑项目与其城市、周围环境、材料或程序之间的关系。一如既往,在《建筑日报》,我们欢迎读者的贡献。如果您想提出或提交特定项目,请联系我们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引用: Iñiguez, Agustina. "AD 经典:共和国广场 / Edvard Ravnikar" [AD Classics: Republic Square / Edvard Ravnikar] 26 6月 2024. ArchDaily. (Trans. July Shao)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8013/ad-jing-dian-gong-he-guo-yan-chang-edvard-ravnikar>;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建筑图, 视窗, 砖, 表皮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室内图, 视窗, 桌子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室内图, 卧室, 木头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更多图片+ 24

  • 项目团队: Phu Hoang, Rachely Rotem, Diego Fernandez Morales, Tom Sterling, Alice Fang, Jiri Vala
  • 结构工程师: Silman Structural Engineers
  • MEP顾问: Engineering Solutions

展开收起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建筑图, 视窗, 砖, 表皮
© Michael Moran

来自建筑师。Mini Tower 一号住宅是对布鲁克林一栋多户住宅建筑进行后部扩建和翻新。该项目通过提供可灵活用于各种活动的空间,延展了每个单元的功能。每层楼的面积都得到了扩充,增加了居住和娱乐的区域。一些空间可以既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例如室内露台和四季房,这些空间可以封闭起来,使居民能够在春雨或冬雪的景色中观看季节的变化。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18 的图像 29
轴测图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室内图, 视窗, 桌子
© Michael Moran

Mini Tower 一号住宅将居民与城市自然连接起来,并采用低能耗策略来改善室内外的舒适度。该项目遵循被动房原则,采用高性能建筑外壳以减少能耗。然而,在温和季节,大型开口促进了室内外的生活,这似乎与被动房设计相矛盾。实际上,建筑在供暖和制冷的高峰季节是密封的,但在温和天气中向室外敞开。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室内图, 桌子, 视窗, 椅子
© Michael Moran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22 的图像 29
一层平面图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13 的图像 29
© Michael Moran

Mini Tower 一号住宅的设计旨在提高环境保护。这些空间可以在室外空气进入建筑之前被动冷却,从而减少空调的能源使用。Mini Tower 一号住宅通过从室内露台到四季房等一系列区域降低了空气温度,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创造了扩展室内和室外环境的体验。屋顶露台,以可食用花园和后院现有的高大桦树为特色,创造了与自然的体验。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室内图, 卧室, 木头
© Michael Moran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28 的图像 29
剖面图

这一客户项目引发了MODU的城市规划研究。Mini Tower 研究确定了在纽约进行多户扩建的额外场地。这种以社区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在不需要全面拆除的情况下,最大化了可用的容积率。这些开发项目特别适用于具有有限分区高度、不足的现有结构或不稳定的土壤条件的物业。研究还确定了城市中允许增加现有“中等住房”密度的地块,使长期业主能够进行扩建,同时解决快速城市化社区中的问题。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 Michael Moran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引用: "Mini Tower 一号住宅 / MODU" [Mini Tower One / MODU] 26 6月 2024.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8092/mini-tower-hao-zhu-zhai-modu>;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建筑图, 视窗, 砖, 表皮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建筑图, 视窗, 拱廊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室内图, 柱, 梁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5 的图像 13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更多图片+ 8

  • 委托方: District of Ludwigslust-Parchim
  • 总承包商: HTG Hoch- und Tiefbau Gadebusch

展开收起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建筑图, 视窗, 砖, 表皮
© Studio Bowie

前艾尔德磨坊,曾是梅克伦堡最后一家大型运营磨坊,在经历了广泛的翻新和扩建后,于2023年5月以“帕尔希姆文化磨坊”的新身份重新开放。这座历史悠久的面粉磨坊如今成为一个多功能文化中心,在其首个成功年度中吸引了超过14,000名博物馆参观者和约29,000名观众欣赏了200场剧院表演。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建筑图, 视窗, 拱廊
© Studio Bowie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11 的图像 13
首层平面图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室内图, 柱, 梁
© Studio Bowie

在今年的“建筑日”庆典上,主导建筑师兼 D/FORM 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Kilian Enders 将带领有兴趣的访客参观这一建筑群,解释项目及其建筑理念,并深入介绍建设过程。艾尔德磨坊经过路德维希斯卢斯特-帕尔希姆县的复兴,通过与总承包商HTG Hoch- und Tiefbau Gadebusch GmbH的合作,经过广泛的翻新和扩建,形成了这个多功能文化复合体。它成为了“梅克伦堡北德剧院”(弗里茨-罗伊特-布内)和“儿童和青年剧院”(帕尔希姆青年国家剧院)以及帕尔希姆“市博物馆”的新家。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5 的图像 13
© Studio Bowie

坐落在前市防御工事和艾尔德河支流之间,帕尔希姆文化磨坊展示了其作为市民聚会中心的面貌。复合体的核心是位于新附楼中的剧院。中央舞台及剧场工作室、排练空间和上层的化妆间为演出和排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1897年建造的六层历史文物磨坊的工业特色和空间品质得以保留,并让访客在翻新后仍能体验到。历史悠久的砖墙、木梁天花板和钢结构得以展现,而新设备的材质则故意保持裸露和质朴。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7 的图像 13
© Studio Bowie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13 的图像 13
剖面图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8 的图像 13
© Studio Bowie

在原来的庭院中,现代化的扩建采用了磨坊建筑的比例、材质和垂直立面结构,并以当代的建筑表达方式进行了诠释和演绎:弧形的砖立面如同一幅剧院的帷幕。新建成的复合体水岸线塑造了城市景观,并邀请公众发现帕尔希姆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居住和文化场所。磨坊以前流动的传送带运动已经变成了从共享大厅经由旧建筑翼和新建筑翼之间的中央楼梯的访客流线。这一转变成功地将艾尔德磨坊焕发了生机,同时保留了其对帕尔希姆的历史重要性和身份认同。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 6 的图像 13
© Studio Bowie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引用: "帕尔希姆文化磨坊 / D/FORM Architects" [Culture Mill Parchim / D/FORM Architects] 26 6月 2024.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8016/pa-er-xi-mu-wen-hua-mo-fang-d-form-architects>;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桌子, 椅子, 视窗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桌子, 椅子, 视窗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餐厅, 桌子, 椅子, 视窗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更多图片+ 23

  • 景观设计师: Enen, Tomonori Nakayama
  • 结构工程师: IN-STRUCT, Takuma Togo
  • 灯光设计师: Yu Light, Yuri Tanegashima
  • 概念设计: Maxell KUSE GA ARU STUDIO, Quirky studio

展开收起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表皮
© Tatsuya Tabii

“KUSE GA ARU 工作室”位于京都艺术技术村(ATVK)内,是日本Maxell株式会社场地上约100平方米的小建筑。Maxell 与京都府和 KYOTO 工业支持组织21合作,旨在通过“混合(MAZERU)”自身的专业知识、下一代人才以及以前所未有的感知、技术和创造力来创造新价值。该工作室举办面向年轻创作者的奖项(KUSE ga aru 奖:MAZERU),以及讲座活动、研讨会等。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 Tatsuya Tabii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25 的图像 28
分析图 02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玻璃
© Tatsuya Tabii

工作室具有“流通性”和“中心性”。其走廊式平面图包括一个中央大厅,大小约为传统日本建筑规格,称为“Kokono-Ma(约30平方米)”。由金属丝网制成的透明的展览墙在大厅和走廊之间作为“固定装置”,使空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变化。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桌子, 椅子, 视窗
© Tatsuya Tabii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28 的图像 28
分析图 01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餐厅, 桌子, 椅子, 门, 视窗
© Tatsuya Tabii

原始的固定装置TABLE_MX遵循了标志的形状,在研讨会期间作为圆桌,而在展览期间作为动态展示平台,增强了空间的灵活性。为了按照项目要求创造“开放式展览空间”,屋檐向外延伸1.8米(通过阳光模拟确定)。屋檐的四个角落,具有最严格的结构要求,通过高侧灯的升降使用线缆进行支撑。安装在高侧灯中的支撑物是接受线缆反作用力的结构构件,同时也起到支撑中央5.4米跨度的桁架梁的作用。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室内图, 餐厅, 桌子, 椅子
© Tatsuya Tabii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26 的图像 28
分析图 03

引用ATVK【艺术/技术/村(自然)】的概念,围绕周边的线缆是一种结构艺术,结合了技术元素和自然元素的绿化线缆。最初计划使用抗震钢丝建造钢框架建筑,但为了降低成本,改为木结构,并限制了结构线缆的数量。通过将可移动的展览墙、原始固定装置和周围线缆融合成各种元素,创造了多变且多层次的空间。未来,随着下一代创作者作品的增加和各种活动的重叠,这个空间将展示出各种“古怪”,我们希望它将成长为一个可以稍微领先的共同创造未来的地方。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建筑图, 视窗
© Tatsuya Tabii

设计概念(TABLE_MX) - “TABLE_MX”是专为“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设计的展览架和研讨会桌。它遵循了由平面设计师 Yuta Ichinose 设计的标志形状。通过将中心的椭圆形做成一个可移动的顶部,它可以在工作坊期间用作圆桌,也可以在展览期间作为一个弯曲的展台,为静态的空间增加动感。拆下的顶板还可以放在易于组装的桌腿上,作为小型展示架。它是在有限的设计周期和预算约束内与各种创作者合作设计的。我们希望这款家具将有助于刺激“KUSE GA ARU 工作室”空间内下一代创作者的创造力。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 Tatsuya Tabii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Maxell Kuse Ga Aru 工作室 / kvalito" [Maxell Kuse Ga Aru Studio / kvalito] 26 6月 2024.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8082/maxell-kuse-ga-aru-gong-zuo-shi-kvalito>;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5 的图像 36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楼梯, 扶手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更多图片+ 31

  • 顾问单位: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 施工单位: 深圳市建匠工程有限公司,深圳中铁二局工程有限公司

展开收起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表皮, 椅子
© ACF 域图

来自建筑师。2022年初,我们作为最年轻的设计团队之一,参与了深圳市南山区组织的“百校焕新”行动中碧榕湾幼儿园的改造设计。在短短40天暑假内,幼儿园完成了全部施工,并实现了空间形象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 视窗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25 的图像 36
© ACF 域图

弹性策略渊图远算

“百校焕新”的项目兼具“校园”及“改造”两类设计的难点,既受限于暑假短暂的施工周期和建筑规范的严格要求,又受限于原有建筑的空间和结构现实。而疫情又令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无法前往深圳踏勘,仅能依靠残缺不全或与现场不符的原始图纸和大量照片视频来了解基地信息,因此我们在项目启动初期便意识到,必须在设计策略层面综合预判各类限制前提和施工困难,精准找出可供建筑师发力的设计点,并预留充足的方案弹性来应对现场数据误差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四两拨千斤”式的设计逻辑和手法来化解异地改造项目中饱含的不确定性。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28 的图像 36
概念草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 ACF 域图

碧榕湾幼儿园仅有一栋主体建筑,经多年使用和加改建后,建筑外部形式比例失调、体量纷乱、色彩欠佳,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除水、电、消防等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外,园方提出诸多局部空间问题,如户外平台的加建玻璃棚结构脆弱且不防坠物、音体室因历史遗留的违建夹层结构不安全且占据层高而无法满足篮球课等活动需要、走廊与教室间的隔墙导致走廊空间利用率低并减少教室本就不足的采光,等等。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5 的图像 36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表皮
© ACF 域图

在紧张的设计周期压力下,我们力求避免对这些需求进行“头痛医头”式地逐一回应。由于待改造的室内空间都直接与外立面相接,我们决定以外立面改造的设计概念为叙事线索,来统合完成各处局部空间的设计。这样的设计策略大幅降低了前期沟通成本,让园方得以从宏观视角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从而快速推进方案。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11 的图像 36
© ACF 域图

重塑立面:“榕林日暖

改造前的立面开窗混乱、遍布杂乱的局部加建与空调外机。原外立面以蓝白为主、橙色为辅的涂装配色虽然效果欠佳,但有“蓝田日暖”的美好寓意。我们由此出发,结合幼儿园园名及师生的自称“大、小榕娃”,提出“榕林日暖”概念,将立面主色改为象征榕树的深棕、墨绿,并保留了园方设计的象征朝阳的橙色点缀。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 ACF 域图

为改善室内采光,我们把音体室立面窄窗改为大型圆、拱窗,并在东南立面的教室窗外安装了反光板。在西北立面,我们将走廊窗洞扩至极限,并设置了遮阳百叶、空调机罩和首层、二层平台的檐廊,它们共同形成多条如同层叠的树盖般横贯整个立面的绿色水平线条,充分利用建筑本身横向展开的体量比例,简单而强势地统合了改造前纷乱凹凸的外观,构成新的建筑形象。音体室的圆窗则如同透过树荫升起的初阳,成为主立面的点睛标志。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视窗, 灯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29 的图像 36
分析图

我们用新建钢结构檐廊取代了二层平台的加建玻璃棚。轻质的聚碳酸酯板屋面过滤直射光,并以自身弹性降低坠物风险。柔软的黄色EPDM地面既能保护儿童活动安全,又能通过光线漫反射提升室内走廊亮度。平台与走廊间的外立面实墙被改为通透的落地门窗,将室外景色和阳光引入建筑的同时,也连通室内外形成环状动线,吸引儿童自发到户外平台上探索。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视窗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 ACF 域图

暖阳大厅穹顶之下

作为幼儿园最大的室内集会空间,音体室拆除违建夹层后的空间挑高达到5米,虽可满足室内篮球场功能,但对儿童来说尺度过于空旷、缺乏安全感。因此,我们将天花设计为一面巨大的拱顶,既保证篮筐处净高,又以垂翼营造出舒适的空间包裹感,还可利用拱顶两肩隐藏杂乱的暖通管道。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视窗
© ACF 域图

在拱顶两侧设置的圆洞既可让声波穿过吊顶被布置在墙、顶面的橙色吸音板吸收,解决了拱面带来的拢音回声问题,又能作为空调风口,并在视觉上让人联想到篮球、太阳等意向。于是,一面吊顶同时处理了空间、心理、声学、设备、审美等问题。

与拱顶配合,木地板上翻形成适合儿童尺度的墙裙及壁龛,强化了空间包裹感。空间两端的大型拱窗和圆窗为室内带来充足自然光线,也让音体室成为概念故事中的“树洞”空间,被园方命名为“暖阳大厅”。吊灯、投光灯与轨道射灯的组合则能满足房间的多功能属性,为音乐舞蹈、演出会议等活动提供不同照明方案。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壁橱, 隔断
© ACF 域图

开放走廊时间共享

幼儿园的教学并不需要中小学式的全封闭课室,拆除教室与走廊间的隔墙在改善教室采光之余也可让每层儿童的日常自由活动范围扩大,这恰符合长期从事幼儿园设计的建筑师 Jure Kotnik 提出的时间共享空间”理论。Kotnik经研究指出,当学校的学习、游戏、生活空间打通为一个自由平面后,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社交技能与身体素质都可得到提高。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楼梯, 扶手
© ACF 域图

我们以此为据,用每间教室宽达5米的玻璃折叠门取代原有隔墙,与曾经利用率极低的走廊无缝衔接,将每层楼面连通为一个供儿童自由活动“串班”的完整大空间。自然光线也得以从扩大的外立面长窗直接穿过走廊进入教室。延续音体室的“树洞”意向及材料,走廊1.2m高度以下的墙地面及家具均使用原木色材质,在儿童尺度形成温暖而具有包裹性的心理暗示。

考虑到紧张工期,走廊设计中还采用了一系列“低技”手法:如新设灯具均以明管走线以避免开槽、如仅用局部挑板灯槽遮住原有桥架而不做整体吊顶、又如楼梯栏杆仅加高扶手部分以满足安全规范而非整体拆除重建。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楼梯, 扶手
© ACF 域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30 的图像 36
节点详图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楼梯, 椅子, 扶手
© ACF 域图

经历了为期一个多月改造后的碧榕湾幼儿园旧貌换新颜,不仅得到了众多小朋友们的喜爱,也获得了家长、园方以及社会的一致认可。作为建筑师,我们认为物理环境也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参与者,良好的教育空间对儿童的性格养成和心智开发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希望未来会有更多校园从规训化的空间范式回归到呵护、启迪的教育本源,给孩子们的校园时光增添温暖明亮的色彩。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视窗
© ACF 域图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深圳市碧榕湾幼儿园改造 / 不也设计工作室" [Renovation of Birongwan Kindergarten / Studio NOR] 26 6月 2024.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7924/shen-zhen-shi-bi-rong-wan-you-er-yuan-gai-zao-bu-ye-she-ji-gong-zuo-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