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像 Maria Popova 一样写博客(之二)

跟你说个有趣的事儿,昨天为了在播客节目里举例说明在一门技能上取得成就,需要多么高强度的投入,我想到了拿 Maria Popova 举例,于是我问 ai(Perplexity),Maria 每周工作多少小时,读多少书,没想到,它的回答引用了一篇我都不记得自己写过的博客文章。令我感叹的是,我感兴趣的人和事,有时中文世界里只有我在关注。

另外,为什么我要研究 Maria Popova,或 John Gruber,或 Doomberg 这些博客作者呢?因为如果我想写好博客,自然应该向顶尖的选手学习呀。而这些一流的博客高手们里,写作方式和主题,和我最像的,就是 Maria 了。最近无意中读到一份2012年的采访,了解到了更多关于 Maria 的创作故事,于是,我想把这些新的想法,写成第二篇关于她的博客(第一篇在这里)。至于为什么要写给你看,因为做好一件事情,和做好每件事情,背后的因素都是相通的。

强健的身体是高强度劳动的基础

在上一篇里,我提到过 Maria 每周工作超过400个小时,阅读12到15本书,每天读数百篇博客文章,写一篇长文,和一篇短文,还要维护自己的社交账户。正是因为她每天坚持健身,才能实现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文章开头就提到:

在一个寒冷的星期六早上,玛丽亚·波波娃准时在9:30溜出她在布鲁克林的公寓,匆匆下了几级台阶,走进一个小地下室健身房……她是个习惯极其严格的人,每天早晨都会锻炼身体。今天早上,她先做20个引体向上,再做50个俯卧撑,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平板支撑和拉伸运动。

Maria 出生在东欧国家保加利亚,读书时,她就是个业余的健身和举重爱好者。我和 JR 开玩笑说,Maria 有着壮硕的肩膀,只有如此强悍的身体和意志,才能以超乎常人的方式创作。

在运动中阅读和写作

和我边散步边听播客一样,Maria 还在健身时,就开启了一天的阅读。

一旦开始使用椭圆机,她就开始疯狂地在一本1976年出版的冷门书《创造力问题》(亚马逊销售排名:一百万名以上)上划重点,并在她的iPad上查看RSS订阅源。

没有想到的是,她在写作时,也不让身体闲着: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捡石子

网络时代,若非有条件天天见面,如何和你在意的人保持联系?

我有一个微信群,加我一共三个男生,都是前同事关系,按理说同性之间没啥好聊的,况且,人们常说,同事不可能成为朋友。可是,这个群存在了十几年,至今保持活跃,我们三人遇到高兴的事情,困难的事情,抱怨的事情,都会在群里唠叨几句。虽然不频繁,偶尔也会约着一起吃烧烤喝啤酒。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三个男生维系这么长久的感情呢?群里除了我,另外两个人分别叫 Michael 和 Billy,19年前,我们三个单身汉刚刚来到上海,碰巧加入了一个刚刚成立的美国公司的上海办公室,又碰巧,这家公司的主要部门里,只有我们三个男性员工。尽管11年前我们先后都离开了这家公司,但一起共事的10年,恰好是我们成家立业,从男生升级到丈夫,再升级到爸爸的10年。这段共同经历,是我们感情的基础,我想,也是我们一直保持联系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我想说的是,有感情基础,不一定能保持活络。看看你手机里的同学群、亲友群、同事群,这些人都算得上有感情基础对吧,可每天有人说话的群,有几个?我微信里就两个,包括这个三人群。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Michael 每天都会主动发送信息到群里。有时是出差见闻,有时是他的带娃经历,有时(比如昨晚刚发的),是一些网络视频或段子。

当我们有空看手机时,总会回应一下 Michael 发来的消息。久而久之,我和 Billy 尽管不学他发段子,也习惯在群里报告自己的近况,或者遇到困难时,让其他两人帮忙出谋划策。就是这样,因为 Michael 的主动,我们三人的关系,维持了20年,可能还将维持更久。

今天学到一个词,叫做“捡石子(peddling)“,恰好说的就是 Michael 所做的事情。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那些公司刚开始的样子

Auren Hoffman

从未见过经营良好的企业。没有一次。最好的企业也只是经营得一般。

所有企业都松散地运作,充满混乱,只是有些碰巧赚钱而已。

写这篇帖子,为了纪念刚刚周岁的 Kele Media LLC。去年注册这家公司,为了开通一个 Stripe 账户,然后在 kele.me 上提供会员服务。

一年过去,会员生意做的不温不火,对于未来,我也没有清晰的计划。

好在,一些伟大的公司,起初也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

  • 任天堂诞生于1889年,而现代的任天堂公司(Yamammuchi Nintendo & Co., LTD)则是在近五十年后的1933年成立的。它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卖扑克牌,然后又花了十年时间作为电子产品的经销商,在推出第一款电子硬件之前。

  • 乐高集团始于1932年的一个丹麦工坊;花了他们26年的时间,直到技术、迭代和运气的交汇将他们引向了我们现在称之为乐高的产品。(抱歉——是一个乐高积木。)

  • 耐克花了八年的时间只是重新销售(字面意义上的,不是比喻)鬼冢虎鞋子给美国观众。

  • 盖茨和艾伦经营微软时,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公司度过了八年时间,才在1978年赢得了第一个大的合同,并花了另外两年时间才转化为MSDOS。

以及,YouTube 一开始只是一个交友网站,首页看起来很山寨:

image0.png

Airbnb 倒是从创始之初就找对了方向(原来 bnb = bed & breakfast):

13573458.jpg

经营 Kele Media 几乎没有成本(除了我的时间),所以,维持下去并不困难。也许在10年,20年之后,它会变成一家知名公司,也说不定。

如何介绍自己

如果给你5分钟时间,面对100个新同事介绍自己,你会说些什么?

这是我最近接到的一个挑战,下个月的公司大会上,要给兄弟公司全体同事做一个5分钟的自我介绍。没有要求,没有模板,自由发挥。

经过几天的酝酿,尽管还没决定具体说些什么,不过已经找到了方向。在这里写出来,如果你以后遇到类似的挑战,也可以参考。

什么是错误的自我介绍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自我介绍,先来看看什么是错误的版本。

David Perell 有次被邀请参加一个亿万富翁的家宴,他做了一个自认为很棒的自我介绍(链接):

大家都特地飞过来参加晚宴,桌子对面坐着一位我从小就非常崇拜的奥运选手。我们依次进行自我介绍,轮到我时,我感到非常紧张,并且真的很想好好介绍自己。

然后我稍微挺起胸膛,开始讲述我的职业。我心想,我一定会讲得很棒,大家一定会喜欢。晚餐结束后,我们一起回到我的公寓,我的朋友对我说:“你刚才表现得糟透了。”

他说,那是一个糟糕的自我介绍。我说:“你在说什么?每个字都讲到了重点,我甚至还准备了一些金句,表现得很好啊。”

他说:“不,你只是试图让自己听起来很厉害。在那种场合,你应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开个玩笑,轻松一下气氛。你做的完全是错误的。”

显然,刻意表现自己,是错误的自我介绍。

因为,如果你已经成功,淡定才是自信的表现。你不需要在这种场合去证明或炫耀自己。对于自己的成就,只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如果你并没有成功,过分地展示自己,只会让人觉得你不自信。不如只是调侃一下自己,或者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让人加深对你的印象。

人们不想知道什么

从上面的例子,我知道了不能过于一本正经,也不要去炫耀自己的成绩(恰好我没有什么成绩拿来炫耀)。接下来我要思考的问题是,听众想知道关于我的什么方面?

这又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不过我们同样可以反过来问,人们不想知道什么?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我如何管理任务清单和日历

我对任务清单和日历系统的要求是:简单、快速、明了。

简单体现在用更简单的应用,更简化的系统和层级。快速体现在用最少的步骤和时间添加。明了体现在,尽量在一个应用里查看和编辑提醒事项+日历。

最近的苹果 WWDC 发布会上,提到了原生应用的一些进一步升级,使我的这套系统可以更加原生化,简单化。这几天,我给自己的系统又进行了一次改造,借这个机会,我想告诉你我经历的几个不同阶段,分别使用的什么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它们。今天不太会聊个人事项管理系统,比如 GTD ,或 PARA,而只谈应用。(如果你点击前面两个链接可以看到我对这两种方法的介绍)

三年前

从我14年接触苹果手机开始,一路尝试了所有主流的任务清单(或事项管理)软件(todo list app)。从老牌的 Omnifocus (我是豆瓣 OF 小组的创建者),到后期的 Todoist,全都试了一遍。

如果让我回过头去选,或者给你推荐,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去用免费版的 Todoist。因为它足够强大,可以自然语义添加时间,并且,全平台都可以免费同步使用。

这个时期的我,不太使用日历。

过去三年

随着对日历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开始使用 Fantastical 订阅版来管理日历。并一直沿用到最近。

Fantastical 对于我来说,有几个优势:

  • 它可以同步苹果原生的”提醒事项“和”日历“
  • 它将待办事项和日历事项全部显示在一个页面里(很重要)
  • 它有自然语义识别功能,当我通过 Drafts 发送任务时,写下”today“,就会自动将任务添加到今天
  • 它可以添加更多第三方日历,我将公司的工作日历同步到自己的微软账户,然后添加到 Fantastical,做到了在一个 app 里查看自己所有的日历

简单来说,Fantastical 满足了我的”简单、快速、明了“的需求。我可以在一个 app 里查看所有事项和日历,快速添加任务和日历,使用起来也很简单。

如果说它有什么缺点的话,首先是需要付费(免费也够用,但一直会弹窗提醒),其次,它不是原生应用,系统集成方面会弱一些。

现在

刚刚说到 WWDC 让我看到了改进自己系统的希望,简单来说,下一代 iOS 和 MacOS 系统开始,原生”日历“应用,可以显示原生”提醒事项“里的任务了。也就是说,做到了 Fantastical 在同一个 app 里显示事项和日历的功能。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用 5S 方法整理工作区域

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我更加专注,所以,读到这个5S 工作法时,打算来试试,先把公司的工位整理好。

什么是 5S 工作法

步骤1:整理 (Seiri)
移除不必要的物品。只保留需要的东西。

步骤2:整顿 (Seiton)
物品分类,方便取用。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

步骤3:清扫 (Seiso)
定期清理,保持清洁。

步骤4:标准化 (Seiketsu)
创建简单、可重复的例行程序以保持秩序。

步骤5:维持 (Shitsuke)
遵守规则,使5S成为习惯。

如何用5S 工作法整理工作区域

我打算立即尝试一下加粗的动作。

  1. 保持工作空间整洁——包括你的数字文件。整洁的书桌有助于保持思路清晰。
  • 每天工作结束时,用5分钟清理桌面。
  • 退订不必要的电子邮件。
  • 每周或每月定期清理旧的、无用的计算机文件。
  1. 指定物品的专属位置。
  • 为你的设备指定一个“家”,例如一个充电站或手机托盘。
  • 经常使用的工具(如笔和笔记本)应放在手边。
  • 在你的桌面上创建一个“无干扰”区域。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这一区域清洁。
  1. 系统化并游戏化你的清洁流程。
  • 每天擦拭你的桌面和设备。
  • 考虑为电子设备使用微型吸尘器或在桌面上放置植物。
  • 如果在办公室,每月安排一次“清洁日”。
  1. 建立可重复的例行程序。
  • 每天以2分钟的整理检查开始。将物品放回指定位置。
  • 使用待办事项清单记录每周的工作。
  • 每周五整理桌面,为下周做好准备。
  1. 保持习惯的持续性。
  • 为一周的整洁工作奖励自己。可以奖励一个特别的爱好或零食。
  • 使用视觉检查表在书桌上打勾。
  • 采用“边做边清理”的习惯,保持工作空间整洁(就像他们做饭时保持厨房整洁一样)。

在 Alfred 里添加 perplexity 搜索

Perplexity 是个 ai 增强的搜索引擎,用我的话来说,它在提供从互联网上搜索出来的页面结果的同时,也提供由 ai 生成的,基于这些页面的关于你的问题的答案。

再说简单点,perplexity 是个 ai 增强搜索引擎。

通过 Alfred 来使用 perplexity 的方式其实就是在 Alfred 自带的 Web Search 功能里添加一个自定义搜索。不过,我帮你省略一步,你只需要在装有 Alfred 的 Mac 上点击以下链接,就能添加这个搜索。

点击这里

添加成功之后,呼出 Alfred,输入关键字 pai,然后写下你想搜索的关键词或问题,回车,就可以了。试试看吧?

基于能量水平阅读

阅读,是一件挺困难的事。你应该和我一样,把一天中能量最高的时间,用来阅读。

上个周六,下午两点,孩子睡了,老婆开始追剧,我终于迎来了短暂属于自己的时间。想到 Readwise Reader 里还有一大堆没有读完的文章,我做到电脑前,打算开始完成当天的阅读。

可没过一会,我发现自己在来回地读第一篇文章的第一个段落,却怎么都读不懂作者的意思。这时我才发现,午后的自己,正处于一天中能量最低的时刻,这时的我,是没有办法进行阅读这项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如果勉强自己,囫囵吞枣也能完成阅读,但结果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收获不到新的想法。

这件事让我想起来,自己其实早已按照一天中的能量水平,分配了阅读不同内容的时间段,不如借这个机会与你分享。(阅读包括:读书、读文章、听播客、听电子书、看 YouTube 视频、看电影等等)

下列清单,既是以从早到晚的时间为顺序,也是以一天中的能量水平为顺序,来排序。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请对事物感兴趣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对人感兴趣的人,和对事物感兴趣的人。

同事 Amy

Amy 比我晚进公司两年,小我十岁,是个温柔漂亮的女孩子。

刚进公司时,就坐在我对面,由于和我分在同一组,所以打交道的机会非常多。按理说,我是很喜欢和年轻女孩子打交道的(人之常情🤣),特别是漂亮女孩子。可相处一段时间后,出于本能,我开始刻意与 Amy 保持距离。

接下来,我并不会说 Amy 的什么坏话,实际上,我俩已经共事八年,尽管早已不在一个部门,可八年里,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回忆。她对我依旧毕恭毕敬,我有什么事找她,也会得到热情的帮助。现在回想起来,我从一开始就决定远离她的原因,是她太懂事了。

Amy 几乎不会说错话,不会伤害谁的感情,无论与同事或领导相处,分寸都把握地恰到好处。尽管这么说不太礼貌,这种没有破绽的完美感,令我感觉不安。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我会尽量远离这种懂事的人,完美的人。

对人感兴趣与对事物感兴趣

前天晚上,终于读完了这本 Awareness,之前曾引用过好几次这本书里的段落,不过,今天想引用的这段,也许对我的影响最大。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是否应该活在当下

Kunal Shah

幸福源于活在当下。

但这同样适用于任何不良行为。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源于不考虑或不采取长期行动(actcion),而是选择反应(reaction)的路径。

反应(reaction)就是活在当下。

有趣的悖论。我们常常会听到,幸福就是要活在当下,我也这样提醒自己,忘掉烦恼和焦虑,远离互联网,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可是,只是在意即刻的体验,又与长期行动向左。

Kunal 提到了 action 和 reaction 的区别,推荐阅读《反应与对应》。

我也曾录过一期播客,讨论 Kunal 的有趣想法,可以在这里收听

如何提高睡眠时的 HRV

心率变异性(HRV)是你身心健康的晴雨表。你应该尽可能地提高睡眠时的 HRV,其实,就是为了提升身心健康状况。

Reddit 上有个帖子,说的是作者尝试了 Tim Ferriss 的晚间习惯,七天后,把深睡眠时间提高了30%,HRV 提高了10%。

帖子里列出了 Tim Ferriss 的这些晚间习惯,从睡前90分钟开始:

  • 喝去咖啡因茶,加入1-2茶匙苹果醋和生蜂蜜
  • 阅读非虚构类书籍30-40分钟
  • 泡一次含有泻盐(Epsom Salt)的盐浴
  • 在干蒸桑拿中待20分钟
  • 在浸泡浴缸中进行冰浴降温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除了第1,2条,其他的建议,一般人没有条件做到。我也是。

好在过去两年,我都拿自己做实验,通过每日记录并反省,研究如何提高自己高睡眠时的 HRV。下面这些方法,已经通过多次 A/B 测试,证明对我有效,很有可能,也对你有效。我把这些方法分为两类:精神压力管理,和身体压力管理。

精神压力管理

HRV 本身反应的,就是人体压力指标。其中,精神压力,对 HRV 的影响更大。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我将精神压力,降低到最低。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你就是主题

当围绕主题创作,主题成了你的枷锁。当你的创作没有主题,你自己就成了主题。

昨天和 JR 散步,聊到我们是否应该调整父子大乱斗播客的分类。一开始,这档父子聊天节目的话题,基本上都是游戏和动漫,也收获了一大批和 JR 同龄的小学生中学生听众。可最近几期节目基本都没有聊游戏,也许是时候调整这档节目在苹果播客里的分类了。

接着这个话题,我又和他聊到了关于创作的主题的一系列看法。我的结论是,个人创作者没有固定主题不是坏事,反而,你应该把自己变成主题。

兴趣会变化

有人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对一件事感兴趣。不幸的是,我不是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你也不是。

我们的兴趣会随着年纪、身份、外界等等因素而变化。拿 JR 来说,小学喜欢玩《我的世界》,到了初中,还是喜欢玩,可周围的同学都开始玩别的游戏,干别的事情,慢慢地,没有人和他聊这个游戏,没有人陪他玩这个游戏,于是,他对《我的世界》的兴趣也就逐渐降低。如果还要求自己每周一次,聊已经不再关注的主题,对他来说,做不到。可如果不去约束自己,只是去聊最近感兴趣的主题,那么,创作就变得轻松,更容易延续。

这是每一个在互联网上创作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一年前开了一个社交账号,更新自己的装修历程,并且获得了不少关注。一年后,装修结束,你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你应该在这个社交账户继续更新不再关注的装修话题,还是搁置它,还是继续写你的下一个兴趣呢?

不为别人而创作

接着上面的例子。假设你的装修微博账户一年内活得了10万关注者,而你的装修经历已经结束,却还想继续经营这个账户,你将面临两个选择: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未知是奖励

Stephen Fry

王尔德说,如果你想成为杂货商、将军、政治家或法官,你总会成为它,那是你的惩罚。但如果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如果你过着某些人称之为动态的生活,但我称之为艺术的生活,如果你每天都不确定自己是谁和知道些什么,你将永远不会成为任何东西,那是你的奖励。

如何避免倦怠

倦怠(burnout),指的是高强度地投入之后,导致的厌倦和放弃。

你可能在工作上倦怠,在爱好上倦怠,在感情上倦怠。倦怠产生的原因,我曾收藏过的一条推文总结的很好:倦怠是因为“情感上投入了却没有得到回报。”

让我举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曾经,我混的论坛里,有个爱好者创办了一个叫做《眼见》的日报。每天,作者汇集若干个圈内发生的新闻,调查背景,写成日报,发布在论坛里和专门的网站上。这份日报,无论从内容、文字、还是封面上来看,都属上乘。可是,因为我自己正在做同样的事情,看过他的日报,立即就能明白工作量有多么大。我明白,每天坚持如此高强度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我看来,日更是不可延续的。

于是,某天我在作者的帖子下面留言,告诉他我很钦佩他的坚持,并问他每天花多少时间发布这份日报,他说,还好,不累,每天只用两个小时左右。我并没有劝他放慢脚步,也许,真有人可以坚持下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眼见》消失了,等我去论坛搜索,发现作者曾将《眼见》从日报改成周报,然而,可惜的是,作者一期周报都还没有发布,并且已经断更很久了。

 2024-06-05 121727.png

这是一个典型的倦怠的全过程。作者从爱好出发,开启一个项目。在前期高强度高节奏地投入,然后灼伤自己,最终导致倦怠。上个周末,和 JR 一起录音《父子大乱斗》播客时,我提到了这个故事,并分析了倦怠产生的三个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倦怠。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倦怠来自强度过大。哪怕是专业的运动员,也不会每天把自己累个半死。Cal Newport 有一期关于倦怠(burnout)的节目,让我借用一下他的话来说明这一点(节目里19分开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每一个执着,都成了枷锁

那些你在意的,都成了枷锁。

当你执着于一个标签时,这个标签就成了你的枷锁。比如,当年的我,为了维持自己那个“聪明孩子”的标签,不得不通过作弊来假装轻松获得高分。

当你抱怨时,抱怨的对象成了枷锁。当你讨厌那个上司,她可以轻易左右你的心情和工作态度。当你埋怨时运不济,你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当你建立习惯时,那些想要改变的地方,成了你的枷锁。你想减肥,体重变成了你的枷锁。你想自律,散漫变成了你的枷锁。你想交更多朋友,内向成了你的枷锁。

当你爱一个人,她成了你的枷锁。当你恨一个人时,她也成了你的枷锁。甚至,当你想要忘记这个人时,她反而成了你更深刻的羁绊。

这样的执着,还有很多: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你需要更少

当你拥有越多,麻烦也就越多。
想要活得轻松,你需要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

昨晚发生了一件小时,让我决定动笔写这个攒了好久的点子。晚上八点多,到了 JT 喝奶的时间,之前曾经说过,他喜欢在喝奶的时候看 Youtube Kids,当他打开 iPad 点了几下,突然叫我:“爸,小电脑坏掉了。”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连接 YouTube 的某台服务器失联了。于是给他换了一个服务器让他继续看,然后我跑去电脑上查看这台掉线的原因。经过一番排查和询问,最终也不清楚是我的原因还是厂商的原因,还花了不少晚间宝贵的时间。

刚刚数了一下,我有十台服务器,部署了各式各样的博客、软件、应用。随着我拥有的服务器和网站数量的增加,我能明显感觉到,需要处理的各式问题就越多,最终导致花费的时间越多。然后,我开始厌恶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其实,我不需要那么多网站,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一个项目上。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低价但不稳定的云服务器,而应该花钱买大厂稳定但贵一点的产品。

我需要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

除了这个爱好,我觉得至少还有这些方面,我们不应该追求拥有更多。

  • 房子。先抛开房价涨跌不谈。如果自助一套之外,拥有更多房产,你得交各种物业水电费吧,如果出租的话,还有无尽的合同、收费、维护事宜。往后,无论是转卖还是继承,又是额外的麻烦。我甚至觉得,不买房,租房住是个不错的选择。只用花相对少得多的钱,就能拎包入住。想搬哪去就搬哪去,轻松自在。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死在自己的剑上

Jerry Seinfeld 谈到当年在 NBC 开启属于自己的节目时,主持人 Dave Letterman 给了他最棒的建议

我告诉他我正在为NBC写一个试播集。

他说,只要确保你严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他是这么告诉我的。

这是在面对一个大而可怕的项目时,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

确保你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因为这样你能接受。

当失败是因为别人的想法,那才让人无法接受。

那很难,很难接受。

这个建议,让我想起了 GaryVee 常说的:死在自己的剑上

你真的不需要亲情吗?

Derek Sivers 的自我介绍里,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不认同“血浓于水”这种比喻。我觉得自己对每个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毕竟我们都是亲戚(人类)嘛。)我对直系亲属并不比对陌生人有更多的感情或责任感。事实上,由于我那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性,我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未知的事物上,并进一步探索这个世界。

以前读到这里,我是很吃惊的。我无法想象不对父母、手足、和孩子抱有更多的责任和情感,我确信你会站在我这边。不过,如果把亲人的范围扩大一点,对于爸妈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孩子,我们称之为亲戚的人,我们是否还应该抱有额外的感情和责任?

从中华传统来看,是的。从现实来看,不是。年轻一代已经抛弃了家族观念。亲戚这个词,对于和我一样从内地到沿海打工,安家的人来说,早已变得模糊和无关紧要。亲戚对于我们来说,变成了那些只有过年才见面,见面就问什么时候结婚在哪工作一个月多少收入的七大姑八大妈们。如果你和我一样,由于疫情和种种原因,好几年都没有回老家,可能有些亲戚,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面。哪怕还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可能见面的次数,也随着上一辈人的离去,而变得越来越少。

如今,家族观念已经越来越淡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我们真的不需要亲情吗?或者说,亲情带来的,都是不好的回忆吗?

首先,我想说说,为什么我们不再和亲戚来往。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她们。时间倒退40年,在我出生的80年代(甚至更久),物资匮乏,大家生活总会有捉襟见肘的地方,再加上制度不健全,看病、入学、找工作,多多少少需要家人和亲友的帮助,客观上,在那个年代,我们需要维系家族关系来互相取暖。而如今,随着社会福利(社保、医保、养老金等等)的提高,我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再加上制度逐渐健全,在办事上,普通人不找关系也能享有相对的公平。像我这样在外打工的人,更是不需要家里亲戚提供什么帮助。于是,十几年不再频繁来往之后,再见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生疏。

可是,这种变化真的是好事吗?我们正在变得更加独立,还是更加孤独?

想到写这个话题,因为昨天我参加了一场难得的家族聚会。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你便自由了。

坐在我前面的同事,叫做小 Lynn。某天,小 Lynn 和我聊家常时,说起上小学的儿子。她说尽管孩子很腼腆,但乐于助人,所以人缘特别好,就连老师也这么觉得。可是,老师经常对小 Lynn 说,孩子本性善良,为同学和班级付出很多,可就是不知道表现出来。言下之意可能是,只是默默帮助别人,没有主动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没有当上班干部。

我听了有些恼火,为什么孩子的善良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让别人认可呢?如果每次帮助别人,都要想想怎么让更多人知道,那还叫做善良吗?还好小 Lynn 和我意见统一,她说,老师的话,她一点也没告诉孩子。说这个故事,只是想引出不去证明自己这件事的第一个好处:你将依循本性活着,你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除此之外,如果你不再证明自己,我还想列举一些更实际的好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